

中影集团一步一步接近了上市的梦想,传媒领域里又一个“第一股”即将诞生。回顾过去的A股市场,“网络第一股”、“出版第一股”、“报业第一股”接连上市,“第一股”的名头光环闪耀。
历史数据显示,受“第一单”概念的吸引,网盛科技(002095)、出版传媒(601999)首日涨幅超过3倍,粤传媒(002181)首日涨幅也超过2倍。
尽管被广泛看好和追捧,但与传媒业高回报相伴而生的高风险也不能不被关注。从目前多只“传媒第一单”概念股的价格剧烈波动来看,需要对电影业的风险情况做出理性评估,不能陷入概念炒作。
净利润规模小是文化企业的共同特点。透过中影发行公司债券的募集说明书不难发现,中影这样的电影业航母截至2006年底,净资产16.96亿元,但净利润仅5640万元,现金流量净额则为-422万元。较低的净利润和负额现金流一方面源自中影近年来大幅扩张,利润已不足以支撑投资额的大幅攀升;另一方面由于不少项目尚处于前期投入阶段,未产生回报,尽管电影业合作拍片不乏“快钱”加入,但从长期发展来说,中影仍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中影一心希望整合的产业链核心——为规避制作风险而给予厚望的数字院线建设,也面临着来自民营资本的竞争压力。
去年国家调整电影融资政策,电影院线首次对系统外资本开放,包括民营资本等将可以独资建院线。在这样的鼓励政策下,从今年前三季度北京票房收入排行榜上看到,在北京影院票房十强的名单中,有6家影城都是合资合作或者民营身份的。
目前院线市场的“三巨头”——新影联、星美与万达都是中影进军数字院线的障碍。作为老牌院线,新影联接受金典集团等注资,推出了“环渤海大电影市场”发展战略,要激活所有未被开发的市场;被称为中国民营传媒旗舰的星美传媒已覆盖全国20个省市,签约加盟影院总数92家,银幕总数302块,总票房收入占到全国票房份额的13.9%;而新贵万达院线则与时代华纳合作,成为全国最大的影院投资商,跃居全国院线第二把交椅。
所以,投资电影业,一方面是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带来的可贵商机,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开放带来的竞争摊薄利润。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影究竟能否取得预期中的规模效应,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