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虽然元宵节目前还不如“五一”、“十一”等节日这般“黄金”,但这两年来,对节日经济乐此不疲的商家又开始瞄准元宵节。那么,历代元宵节的商业情况是怎样的?历代商人是怎样抓住元宵节商机的?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一个花灯五文钱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因为人们都有张灯的习惯,这个习惯起源于汉朝。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元宵灯节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唐朝王维诗《奉和圣制十五夜燃灯(酉甫)宴应制》有云:“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每当临近元宵,家家户户都想买花灯,再加上花灯的制作工序繁琐讲究,于是,制作和销售花灯的“灯市”应运而生。
据了解,今天北京的灯市口,是明清时候的灯市。灯节期间,入夜之后,灯市就会悬挂由民间艺人制作的各种宫灯、壁灯、挂灯等,供人观赏,同时出售。当时这条二里长街早上为市,晚上放灯。开市之日,商贾云集,经销各地出产的商品,应有尽有。而一些贵族富豪,还临时租用街楼,好让全家人观灯,甚至形成“人不得顾,车不能旋”的拥挤场面。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正月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直到今天,灯会还是以民间主办为主。
元宵灯会上展示的花灯,大多数是由民间艺人制作。汉代时形形色色的灯具制作为灯彩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造型和工艺基础。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宋代形成了一定的花灯生产中心,出现了专门的灯市,以供元宵节狂欢。明代元宵节更加热闹,是古代灯彩艺术发展的巅峰。繁盛的工商业使明代形成糜然向奢之风。明清时代花灯专业产业云起,由苏州、福州、新安、开封等,出现了著名的工匠,并且有不少花灯收藏者。
张双志是京城著名的灯笼制作艺人,被誉为“小灯张”。他的灯笼手艺源于其父亲。他告诉记者,泥瓦匠出身的父亲平时多给京城的王公贵族修葺屋舍,但因为天气的关系,在冬天却比较难接到活。这样,一家老小生计就会出现问题。一家之主的父亲发现了制作灯笼可卖钱,于是就在冬闲的时候,开始召集全家老小一起制作灯笼。
张双志的父亲当年卖一盏灯笼的价钱,根据灯笼的大小,大约在三到五文钱之间。三到五文钱什么概念?张双志告诉记者,当年一碗豆浆的价钱大概一文半钱左右。他说,这样的价位,至少能收回成本,能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这样一来,张双志的父亲决定夏为瓦匠冬制灯,但他绝对想不到的是,他的手艺还为自己赢得了“小灯张”的美誉,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现在,他的后人,小儿子张双志继承了他的衣钵。张双志现在制作的最简单的四角灯笼,最少也能卖到20元左右的价钱。而他卖出的每个灯笼,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不过,他现在做灯笼都是按照订单数量制作,不再摆摊出售。“订货的都是一些熟客”,张双志告诉记者,他下一步希望自己的灯笼能够推广到小学手工课堂,“让孩子自己将零件组装起来,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是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历来的花灯夜市上,还有许多如闹社火,舞龙灯等传统风俗节目。“灯和丁谐音,元宵节人们舞龙灯,有希望人丁兴旺的意思。”北京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家陈连生告诉记者,元宵节舞龙灯的班子有的是纯粹赚钱,由有钱人出钱,舞给家人看的;有的是免费舞给老百姓看的,实际上是给自己挣名声,做宣传,希望来年过节有钱人家包;还有的是官宦人家包养的艺人在节日舞,宣扬排场的。当时舞龙灯的艺人,其实已经有了自我宣传的营销意识。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元宵节最普遍的节目就是吃元宵,赏花灯和放烟花了。但不少现代人有所不知的是,历代元宵佳节也会卖皮影,演皮影戏。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委员会副主任王作楫告诉记者,历代元宵节还会举办民间花会,出售一些工艺品等,这些工艺品就包括皮影。
据了解,皮影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汉武帝刘彻心爱的妃子李夫人死了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上面的诗歌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到了唐代,皮影戏是一个人表演一个人说唱,但没有故事情节,到了宋代皮影戏是一边演戏,一边有丝弦伴奏,有了故事情节,也是在宋代有手工业者专门卖皮影。
北京皮影戏路家班第六代传人路海是北京著名的皮影艺人,对于皮影戏和皮影,他可是行业的权威之一。他告诉记者,皮影艺人在演出的时候,有自己的水牌,是供人点戏用的,上面写着戏码,有文戏、武戏等。当时北京有几个皮影小剧场,如西单、劝业场、老东安商场等,一般都是剧场老板与皮影艺人合作演出。“一次元宵节,有人出了30万元(当时以万为单位的,相当于30元钱)给皮影艺人,这就相当高了!”路海说。演出结束后,收入一般是三七分成,老板得三成,艺人得七成。当时在小剧场看皮影戏,实行计时收费,进去时给个牌,写上几点,然后出来时计算时间,十分钟两分钱。
而皮影的价钱怎样呢?路海告诉记者,1948年他的爷爷卖了两个皮影给英国人,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猪八戒,共卖了5美元,这在当时可谓天价。
谈到元宵节的皮影市场,路海不无感慨地说:“现在的皮影艺术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外国人比较喜欢。”他在今年元宵节前夕,丰田汽车公司的联谊活动做了演出,十几分钟的节目,报酬是1000元。这几年元宵节,都是一些大公司和饭店请艺人表演皮影戏,有丰田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公司、高尔夫俱乐部、顺义国际公寓的外国人等。但是,“今年元宵节我们倒闲起来了,看皮影的孩子少喽。”路海的话,道出了皮影戏在国内的现状。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唱歌卖元宵招来顾客
民以食为天,说元宵节当然离不开“吃”。
吃元宵是元宵节特定的习俗。旧时北京东四南大街的合芳楼,东四北大街的瑞芳斋,地安门外大街的桂英斋、桂兰斋,正阳门外大街的正明斋等店铺,每逢元宵节都提前高搭席棚,悬灯结彩,摆案子,架笸箩,大作元宵生意。百姓纷纷购买,全家煮而食之,取团圆和睦之意。果腹解馋之余,也表示收到了新春美好的祝福。
其实,我国南北方对元宵的叫法还是有区别的。现在,南方还是习惯称元宵为“汤圆”,做法也有所区别。北京制作元宵的方法是这样的。首先用果料拌糖做馅,一般为方型,适量放入盛有糯米粉的大笸箩中,然后反复摇晃笸箩,让馅料裹上一层糯米粉。然后捞出蘸水,继续再滚,如此反复,馅料便层层裹上糯米粉,最终可以滚出一只只白白胖胖的大元宵。
卖元宵的商家使出各种绝招招徕顾客。最为有趣的是摇晃笸箩的伙计们,一边摇晃笸箩一边唱歌,俨然歌者舞者,这会让行人不免驻足观看。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大庭广众之下,边摇边唱,边唱边做,边做边卖,仿佛大戏里唱念坐打,生意自然兴隆。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小伙子和大笸箩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旋转式电动滚筒。翻滚的过程依旧能吸引好奇的孩子。
但是,历代元宵的买卖与这些年元宵的热销相比,依旧不可同日而语。“过去,元宵一般都是自家制作自家吃”,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陶立璠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自家做元宵自家吃”的情况越来越多地被“买元宵回家吃”取代,尤其是在一些没有老人的三口之家。再从供给方——商家来看,元宵节是一次商机,有这么多人要购买元宵,怎能错过机会?一来二去,造就了北京市民排长队购买元宵的火爆场面。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委员会副主任王作楫对此认为:“商家利用传统节日抢商机,每年元宵节元宵大战逐年升级,一些大的食品公司大的饭店竞争激烈,这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是和谐社会的砝码。”
元宵节待挖商机
元宵节其实还是中国的情人节
农历新年刚走,接踵而来的就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了。在古代,元宵佳节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在宋代,甚至比新年还热闹,而到了近代,则渐渐冷却了。可见风俗也是随着时代变迁的。
也许,不少人还不知道,元宵节在古代还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古时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性友人幽会谈情。所以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有诗为证,宋代欧阳修一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生动地展现出了古代的情侣们元宵约会的情景。辛弃疾更是长声吟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不,这是当年元宵节最好的写照。
提起情人节,相信更多人所熟知的是西方2月14日的情人节——那漫天飞舞的玫瑰花瓣,那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的甜蜜巧克力,那罗曼蒂克式的王子公主的美妙相约。
今年,传统的元宵节和西方的情人节恰巧仅隔一天。在众多商家的心目中,两个“撞”在一起的情人节,到底谁的分量更重些呢?如果单纯从消费而言,情人节的商机和受关注度显然是略胜一筹。但辨证地看,也表明元宵节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商机。
平时两三元一枝的红玫瑰在情人节那天的价格要比平时高出5倍、10倍甚至几十倍。如果想买到略微便宜一点的鲜花,起码要提前一周预定。此外,以情人节为“诱饵”的纺织品、电子、珠宝市场更世界创业实验室(elab.icxo.com)是火爆得一塌糊涂。反观我们自己的情人节——元宵节,似乎除了汤圆、看花灯、逛庙会及烟花爆竹外,似乎还缺乏销售热点。
诚然,对于节日,我们应该更多地去了解文化渊源,不应只停留在消费的层次上面。但商品经济的今天,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更多商业内容才能给整个经济市场带来活力。如此看来,打造多元化的节日经济,将成为我国传统节日面临的课题之一。
历史上的灯市
小说《李自成》中这样描绘崇祯年间灯市盛况:
西从东安门外起,东到灯市口大街的东口止,估计二里长,几条街全是灯市。每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到十七日结束,共有十天。白天是市场,晚上看灯。在灯市场上会集着各地商人,有南北两京的、各省的,以及外国的各种货物。从年代和范围上说,有三代以来的各种古董,有时兴的锦缎、刺绣、布匹、手工艺品、家常用具,还有西洋的自鸣钟和稀奇玩意儿。商肆按行业分类,各占一段街道。一吃过早饭,大小街道都涌着人流,到已时后就拥挤不堪。人们有买东西的,有看热闹的,有看稀奇开眼界的。
俗话说,灯市是九市开场,就是指附近的许多街道和胡同在灯市期间都随着热闹起来。晚上,店铺关门,通宵赏灯,放烟火。沿着以灯市口大街为中心的东西长安街,两边尽是彩楼,南北相向,朱门绣户,画栋雕梁。楼上有帘幕的多是勋家、贵戚、大官宦和缙绅眷属。每座彩楼的租价,一夜就得几百串钱。从灯的质料说,有烧珠料的、夹画堆墨丝的、五色彩纱的、明角的、纸的、麦秸的和通草的。从形式说,有百花、鸟兽、虫鱼、走马灯,巧夺天工。至于烟火,也是花样繁多,令人惊叹不止。各种乐队,各种杂耍,通宵演奏。另外,这儿那儿,有队队童子彩衣击鼓,从晚到晓,叫做太平鼓。通宵男女拥挤,人山人海。
元宵轶闻
千金竞买米家灯
明清以来,北京因是帝都,故元宵节灯事甚盛,但当时名灯皆是出自南方,或者由南匠所制作。真正在当时称得上京城造灯工艺者的,米家灯可以为代表。
米家灯,为明末上元张灯之珍品,非仅制作精巧,且以绘米家园景及游赏活动为其特色,故为观灯者赞不绝口。因数量不多,到明初时便已经成为珍贵文物,价值千斤,为权贵家所争购,而仿制者亦不少。康熙年间高奇士所谓《灯市竹枝词》:“堆山掐水米家灯,模仿黄徐顾陆能;愈变愈奇工巧匠,料丝画更新兴。”可见其制。
唐宋帝王的奢侈元宵
根据史料记载,开元天宝年间,皇上不惜耗费巨资搭建灯轮、灯树、灯楼,花样设计尽善尽美,让人目不暇接。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朝不仅在灯的制作上花样翻新,灯下的歌舞百戏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宫中的歌女头戴花冠,身披霞帔,每一位歌女的服装就要花费300贯,整个元宵庆典的奢华可以想见。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元宵张灯的日子为5天。因为放灯时间较长,商家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推出花样新灯。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皇宫内的灯山,上面有彩缯结成的文殊菩萨跨狮、普贤菩萨骑百象等装饰。工匠用轱辘绞水设计,随着菩萨手臂摇动,手指中流出5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