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她:偏爱浪子型男人
公众眼中的张曼玉始终都在两种角色之间飘来荡去。一边是风尘泼辣,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另一边是端庄娴雅,拥有底线的优雅女子。她性格中显而易见的两面性造就了她在角色中的多样化。生活中她所交的男朋友也有着丰富性:从发型师男朋友到著名导演,从普通的美术指导到商业巨子,她并不大感冒“美女加富豪”的传统套路,而是挥洒在那些既有才,又有点不羁的浪子型男人之间,在乎双方真实的情爱碰撞和沟通。但这类男人普遍不稳定,也容易花心。
也许正是这种并不“稳妥”型的择偶模式,让她一再地在情场上冒险受挫。因为具有西方人那种对于情爱比较OPEN的态度,她可以在尽情投入之后,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所适合的就抽身而退,有可能还带着一些伤痕。Maggie对待感情很西化,无奈她在最初遇到的都是中国式的男人,无法容纳她平等和自由的两性关系思想,这也是她和他们分手的一大动因。比如众所周知的她和香港导演尔东升的一段情。
心理分析:寻找远离的父亲
在爱情里,Maggie似乎总在追求一种不安全感,这很像她在电影《阿飞正传》的场面:爱上浪子阿飞的苏丽珍(张曼玉饰)徘徊在阿飞的楼前,阿飞此时正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后来她遇到了刘德华饰演的巡警,巡警想要给她稳定的爱情,她却又选择了消失。
现实中的张曼玉类似于这个苏丽珍——把自己的情感镶嵌在浪子型的男人身上,因为她心里有一个早年的男人形象,就是那个在她很小的时候就不再出现在她生活里的父亲。她因一直不能接受父母的分开,从此和父亲很少来往。她的很多次恋爱都像是在找父亲,她的情路就处在这样一个漂泊的路途上。
观察她曾经的情人的眼睛,尤其是阿亚瑟斯和现在的Ole,你都能看到那眼睛里的某些深远、暗淡而不安全的阴影。张曼玉在这双眼睛里发现了远离的父亲的样子。她一直不能明白他为什么黯然离开,他的内心又受着怎样的煎熬,她一直试图在用自己无结果的爱情的方式去怀念父亲。
1993年,张曼玉在飞往上海的航班中邂逅地产商人宋学祺。彼时,宋是香港有名的青年才俊,而张是炙手可热的女明星。11月,二人确定恋爱关系后,她大力支持他的事业。后因宋的资金短缺,张曼玉毅然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一千万,投入到宋的公司。1995年,宋的公司倒闭,张曼玉的积蓄也被亏空。为了东山再起,宋学祺另攀上一位富家千金。这一次,因为过分投入,张曼玉的爱情与金钱,顷刻间血本无归。
几年后,为了前夫阿萨亚斯,张曼玉离乡背井定居巴黎,努力学习他的语言和文化,极力适应与自己肤色、生长环境截然不同的丈夫。为了他,她放弃了片约和广告,专注地享受婚姻。她向记者夸耀:“在法国的生活很简单,煮饭、洗衣等家务都是我一手包办的。”不沾阳春水的公主,为了心爱的王子,甘愿洗尽铅华做个黄脸婆。直到某一天,阿亚萨斯有了另一个女人。
心理剖析: 爱情动物的过度付出
熟悉张曼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典型的“爱情动物”,为爱不顾一切、死而后已。她的这种心理特点,正是一种小时候没有得到完整的父爱,对男人的爱有一种饥渴感,在付出的时候容易过度,以为大量的付出就一定能够得到回报。
从她和宋学祺的情况来看,她有一些非理性,比如,拿出巨额存款给恋人投资,体现出她的“过度补偿性”的心理需求。她也许把他想象成自己虚幻的父亲,她要做得“非常好”,满足他一切需求,以此来留他在身旁。但爱人毕竟不是亲人,你给得太多,一方面会让他受宠过度,另一方面也会给他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怕无法回报你。那么,这种付出反而会成为对方退缩和分手的理由。
跟阿亚萨斯的感情也是。张曼玉为他付出了很多,然而适得其反,太过依从和纵容对方而没有限度,片面改变自己而适应对方并不是爱的最好方式,最后只能让对方感到“无法承受之重”,不如找个轻松一点的女人,获得自然而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