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与苏轼齐名的宋代豪放派词人,也是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抗金志士。他的一生都是在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的企盼中度过的,因此,他那悲壮激烈、发扬愤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诗篇,就成了《稼轩长短句》全书
的主旋律。
辛弃疾呱呱坠地时,他的家乡山东济南已沦入金人之手。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百姓呻吟于苛政之下,收拾金瓯、光复河山就是他们魂萦梦系的心结。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仕于金,但爱国之心未泯,在他的浸润熏陶下,弃疾从小便“思投衅而起,以舒君父所不共戴天之仇”。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牧马南寇,22岁的辛弃疾登高一呼,聚众二千,投奔起义军领袖耿京,共图恢复大业;又劝说昔日相识僧人义端归隶耿京。义端觊觎富贵,窃印欲逃往金营,弃疾斩其首以归。次年正月,辛弃疾奉耿京之命赍表归宋,返回途中得知张安国已杀耿京降金,立即与王世隆等率轻骑迳趋金营,于稠人广众之中缚张安国而归,献俘行在,枭首于市。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在当时传为士林佳话。宋廷授他为从八品江阴签判,开始了他长达40余年的仕宦生涯。
弃疾甫上任,便向时任枢密使并都督建康等处军马的张浚献上分兵攻金,使彼疲于应付,以削弱其兵力之策,但张浚以“某只受一方之命,此事恐不能主之”为由婉拒。乾道五年(1165年)任广德军通判的辛弃疾向孝宗呈上了他擘画多年的《美芹十论》,详尽分析天下形势,提出抗金战略,“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但就在此前一年,宋朝刚刚与金签订了割地纳币的《隆兴和议》,孝宗自然不准所请。5年之后,辛弃疾乘孝宗召对之际,又剀切陈奏“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并上疏请练民兵以守淮,极言扼守淮河之重要,均不被采用。直到绍熙四年(1193年),光宗召见垂询国事时,已到桑榆晚景的辛弃疾,再上《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扎子,指出,“荆襄合而为一则上流重,荆襄分为二则上流轻。此南北之所以为成败也。”这一见解确有独到之处,后来蒙古人就是先掠荆襄,然后顺流而下覆亡南宋的。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不予理会。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辛弃疾惶惑、愤懑、焦虑而又无可奈何,当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镜花水月,怎不使他痛心疾首!“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朝廷大员大多醉生梦死,有谁把重整山河的大业放在心上呢?“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有谁理解他跃马疆场,请缨杀敌的豪情与壮志呢?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由于辛弃疾坦率亢直,出言无忌,尽管有管仲、乐毅之才,却并不受统治者赏识,一生屡遭排挤,际遇坎坷。他所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安抚使等职,职责全是治理地方,无一与抗金有关。虽然他“卓荦奇材,疏通远识,纶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朱熹语),始终兢兢业业,但是打击陷害还是接踵而至。淳熙八年(1181年)冬,42岁的辛弃疾刚调任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便遭到了台臣的弹劾,说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孝宗不察究竟,也指责他贪得无厌,挪用官钱,“凭陵上司,缔结同类,愤形中外之士,怨积江湖之民”,给予罢官处分。辛弃疾百口莫辩,只得归隐于江西信州(今上饶)带湖,过起了躬耕陇亩、垂钓水滨的生活,并取号稼轩。这次赋闲竟长达11年之久,直到绍熙三年(1192年),53岁的辛弃疾才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绍熙五年七月,又因谏官黄艾弹劾他“残酷贪饕,好赃狼藉”,而罢福建安抚使之职,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成为无职无权的祠禄官。次年十月再因御史中丞何澹向壁虚构的弹劾,辛弃疾被再次罢官。因带湖旧居遭火灾,他只得徙居江西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一住就是八年。直到嘉泰三年(1203年)夏天,64岁的辛弃疾才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经过将近20年的贬谪生活,辛弃疾已到了垂暮之年,而厄运却尚未结束。开禧元年(1205年)三月,66岁的辛弃疾因荐人不当,降两官,六月改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刚到任一个月,又有人诬陷他“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被免职提举冲佑观。次年,67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辞而不就。不久,再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又不就。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68岁的辛弃疾一病不起,厝葬铅山县南15里阳原山中。其一生可用“时乖运蹇,命途多舛”八个字来概括。
忠而被谤,信而见疑,辛弃疾一腔忠愤、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皆寄之于诗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希冀的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但英雄无用武之地,“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眼见的是“落日胡尘未尽,西风塞马空肥”,使他“识尽愁滋味”。直到他赍志长逝,也未能“了却君王天下事”,却因此而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获得伟大的爱国词人美誉。
任崇岳(河南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