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所在位置: 女性财富网 > 国学 > 儒学 > 正文
《论衡》和《潜夫论》之比较
作者:未知    国学来源:中国文学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31

在东汉的政论散文中,王充(27-96?)的《论衡》从内容到表述方式 都别具一格。 
  王充出自细族孤门,加之仕途坎坷,因此形成了自觉的批判意识,一生志在 纠正世俗的虚谬。《论衡》是他的发愤之作,正如该书《对作》篇所说:“是故 《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言不黜,则华文 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诠轻重之言,立真伪之 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王充撰写《论衡》的目的是要使语言的表 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伪的标准,该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这 种作用。
  《论衡》全书85篇,现存84篇,缺《招致》篇。从开始的《逢遇》篇到 《物势》篇共14篇,选材角度较新。汉代的政论散文多从治国修身笃学方面切 入,这个传统在西汉初年贾谊那里就已经奠定。后来扬雄的《法言》、桓谭的《 新论》基本都是这方面的内容。王充对扬雄、桓谭都很推崇,但《论衡》上述1 4篇专论在内容设计上却颇具匠心,不与前人雷同。王充不是泛论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道理,而是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述,其中包括人的遭 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着自身的困扰而展开。 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和 《荀子》的某些篇章有相似之处。
  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增”、《论死》、《订鬼》诸篇, 该书《对作》篇称:“苦夫九虚、三增、论死、订鬼,世俗所久惑,人所不能觉 也。”这些篇章所论述的都是世俗迷妄已久、沉溺最深的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 广泛,其中包括史书虚妄夸大的记载、天人感应之说、灵魂不死观念等。王充不 但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世俗的虚妄之说,而且对圣贤之言、经典之文也多有辩驳, 指出其夸大失实、不尽可信之处。
  《论衡》一书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 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在此过程中,或同类相证,或巧 用比喻,或从生活经验出发,或进行逻辑推理,从必然性、偶然性、可然性等多 方面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为了论证得透彻充分,每篇都反复诘难,多 方发挥,文风雄辩,然而儒者病其芜杂。
  《论衡》一书的文字比较接近汉代口语,既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和当时 那种“深覆典雅,指意难睹”赋颂迥然不同。《论衡》的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 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一帜。王充的行文不摹拟前人,完全根据 内容的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新精神。
  王充在《论衡》一书的《艺增》、《超奇》、《佚文》、《对作》、《自纪》 诸篇中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学观点,这些理论和他写作的倾向是一致的,二 者可以相互印证。
  《论衡》一书以疾虚妄为宗旨,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原因,其中 也有许多局限。王充对神学目的论持否定态度,不承认有意志上帝的存在,但仍 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数的支配;他不认为人可以长生不 死,却相信观察骨相气色的相面术;他不承认有雷公龙神存在,但对民间的求雨 术却表示认同。诸如此类的矛盾现象在《论衡》一书中还有许多。王充的理论建 立在朴素直观的基础上,一旦论述的对象超出他的生活经验,就难免在求实上出 现不彻底性。
  王符的《潜夫论》和王充的《论衡》都成书于东汉中期,也是一部愤世嫉俗 之作,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时弊。在议论 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考绩》篇写道:
  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 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嚣闇应明经,以残酷应宽 博,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
  汉代用人制度有诏举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有道、贤能、直言、敦朴、 质直、清白等科目,王符认为群僚举士名不副实,于是把应举科目和所举之人的 品格才能用对比鲜明的反义词逐一加以标示,句法整齐,揭露得非常深刻。桓、 灵时童谣云:“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 怯如鸡。”这首童谣和王符的上述话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王符是用相反的概 念构成强烈对比,童谣则是使鲜明的形象和徒有的虚名造成巨大反差。《务本》 篇写道:“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 王符批判靡丽浮华的文风,《潜夫论》一书的文字皆朴实无华,准确简练。书中 虽不时显露批判的锋芒,但以温雅弘博见长,不为卓绝诡激之论,和王充的《论 衡》稍有不同。王充、王符以及后来的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而又 各有自己的特点。
  东汉政论散文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文章气势不如西汉。而叙事散文和西汉 相比,在样式上则有所突破,出现了成熟的碑文和游记。
  东汉碑文和秦代刻石铭文有渊源关系,但东汉碑文不像秦刻石铭文那样凝重 呆板,而是不时有清丽之作。崔瑗的《河间相张平子碑》用简洁的文字展示张衡 的学问品格,文采斐然。胡广的《征士法高碑》短小精悍,多用偶句,妙语天成。 蔡邕的碑文在东汉最为著名,成就尤高。三胡碑虽然都是为胡广所撰,但能变化 体势,不相重复。他的碑文能写出人的各自特征。杨秉是危世抗节之臣,为他写 的碑文直录其事,富有生气。杨赐有清操懿德,深通《尚书》,碑文也就本于经 术,气象渊静。《郭有道碑》和《陈太丘碑》是蔡邕碑文的代表作,历来受人称 道。碑主郭泰、陈寔都是汉末名士,郭泰终身不仕,陈寔先仕后隐。这两篇碑文 没有败笔,时见道气,读其文如见碑主其人。东汉后期盛行品鉴人物的风气,蔡 邕身为士林领袖,也参与了对名士的评议,他是从人物鉴赏的角度撰写碑文,这 和后代那些专门用于树碑立传的文字有所不同,其文学价值也就在于此。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该文记叙建武三十二 年(56)的封禅活动,虽然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来,但其中时有精彩的景物描 写,攀登泰山的艰险场面也写得很传神。这篇游记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封禅仪式 也多有交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后来的《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在笔法 上和这篇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

国学录入:oliver2003tt    责任编辑:admin 
  • 下一篇国学:
  • 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文章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地址:http://www.wwf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