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所在位置: 女性财富网 > 国学 > 儒学 > 正文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作者:未知    国学来源:中国文学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31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 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诗十 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 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 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 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 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采撷 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 离居,忧伤以终老。”《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 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 有给游子带来的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游子思乡, 这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在农业文明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不过,在以往的史传文 学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出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 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 中有多篇,《诗经》中游子的思念对象有他们的妻子,但更多的是想到父母双亲, 桑梓情中渗透亲子之爱;《古诗十九首》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 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数是宦游子弟,他们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 建功立业,步入仕途。对此,诗人反复予以申诉。《今日良宵会》写道:“何不 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这是要在仕途的激烈竞争中 捷足先登,占领显要的职位,摆脱无官无职的贫贱境地。《回车驾言迈》亦称: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位作者已经不 仅仅满足于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且还追求自身的不朽价值,通过扬名后世使生 命具有永恆的意义。两汉乐府诗除了叙事诗外,也有一定数量的抒情诗,并且在 格调上和《古诗十九首》相近。但是,像上述两首诗这样表现积极用世精神的作 品很难找到。把士人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用如此坦率的语言表达出来,在 《古诗十九首》之前的诗歌作品中尚不多见。
  游子宦达的成功率很低,多数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作为仕途上的失败者, 各种想法也就随之产生,他们要在其他方面寻找慰藉,用以保持心态的平衡。《 古诗十九首》作者的人生意识是清醒的,他们不相信成仙术,头脑里没有长生不 死的彼岸世界,只想在现实中过得更快活、更自在。于是,他们“荡涤放情志” (《东城高且长》),去追求燕赵佳人。《驱车上东门》也写道:“服食求神仙, 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是说要以美酒华服来消磨人生,同 样表露得非常坦率。由于仕途的挫折,这些士子人生追求的层次由高向低跌落, 从努力实现人生不朽到满足于耳目口腹之欲,他们是在寻求某种补偿,话语虽达 观,深层的悲哀仍然可以感受到。
  《古诗十九首》所展示的思妇心态也是复杂多样的。盼望游子早归,这在《 古诗十九首》众多的思妇诗中没有一首例外。然而,盼归而不归,思妇的反应却 大不相同。有的非常珍视自己的婚姻,对游子的爱恋极深,远方捎回书信,她会 置之怀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远方寄回一端绮,她会裁制成 象征夫妻恩爱的合欢被(《客从远方来》)。有的觉察到“游子不顾返”的苗头, 思妇日感衰老、消瘦,只好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也有 的思妇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经受不住寂寞,发出“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 的感叹。这些思妇诗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摹思妇心理而作, 但都写得情态逼真,如同出自思妇之手。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重在表现思妇独 处的精神苦闷,她们担心游子喜新厌旧,担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担心外 力离间。《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和游子的形象都是孤独的,不过,和游子相比, 思妇显得更加孤独。游子有良宵会、有赏歌听曲的机会,还可以驱车出游,而思 妇却只能徘徊院庭,空室长叹,她们难言的寂寞经常是靠泪水冲洗。
  《古诗十九首》所出现的游子思妇,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他们既有合乎 传统礼教的价值取向,又有世俗的人生选择;时而有违礼之言,但见不到违礼之 行,不及于乱。游子即使决心“荡涤放情志”,一旦真的面对燕赵佳人,又“沉 吟聊踯躅”。(《东城高且长》)妙龄女子先是埋怨对方的迎娶过迟,但随即又 表白:“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如果说游子从立功立 名转向佳女美酒体现了古代失路士人的普遍趋势,那么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的 做法,则是东汉士林风气的折射。
  《古诗十九首》展示了游子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 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 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 古诗十九首》涉及以下关系:
  永恆与有限的关系。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古诗十九首》和以 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 即逝之感。在表现这一主题时,诗人采用两种手法,一是写物长人促,人和物的 异质,以外物的永恆反衬人生的有限。所谓“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 车驾言迈》)就是把人和金石视为异质,以金石的坚固反衬人的寿命短暂。《青 青陵上栢》、《驱车上东门》都是把永恆之物和有限的人生相对照。《古诗十 九首》有时也写物我同构,外物和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多首诗篇出现的节序之 感,都是推物及人,点出人生的短暂。
  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皆为女词, 其中都有“思君令人老”之语,前者是思妇的叹息,后者是待嫁女子的怨艾。这 两位主人公都因婚姻变故而有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她们不是随着 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 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在它背后隐藏着许多潜台词。《古诗十九首》中男主人公的 羁旅情怀,也不时有早衰、速老的感慨。抑郁、思念使他们的生命周期缩短,衰 老的速度加快,诗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忧郁与欢乐的关系。人的忧和乐相反相成,经常纠缠在一起。《古诗十九首》 的作者揭示了忧与乐的这种关系,并提出一种消极的解脱方式。“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这是嘲笑有些人活得太累,人生有限而忧愁无限,难免如负重物, 压得喘不过气来。诗人提出的解脱办法是及时行乐:“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生年不满百》)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要秉烛夜游。诗人是从精神解脱的高 度看待及时行乐,对物质条件并不十分注重。良宵聚会,新声逸响固然“欢乐难 具陈”(《今日良宵会》),就是斗酒相娱乐,也不觉得菲薄。即使是“驱车策 弩马”,也不妨到洛阳、南阳这样繁华的都市游戏一番。(《青青陵上栢》) 他们是得乐且乐,化忧为乐,甚至是以忧为乐。
来去亲疏的关系。“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这是 诗人见到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所产生的感触,也是对人际关系富有哲理的概 括。诗人是从去来相继、新陈代谢所形成的历史长河中看待亲疏的推移变化,揭 示出时间之流给人带来的角色转换。其实,不仅生者与生者相亲,生者与死者疏 远,就是在生者之间亦有来去亲疏之异,相亲而来,相弃而去,友则相亲,弃则 相疏,此亦人情世态之常理。《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等诗篇对此作了 形象的表现。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羁旅他乡的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们在诸多 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敏锐的节序感。《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这些作品中 明确标示出季节的有6篇,其他以物侯暗示节序的诗篇亦为数不少。上述两项加 在一起,占据19首诗的绝大部分。那些或明或暗标示节序的物象不是孤立地置 于作品中,而是作为激发诗人情感的对象出现,同时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 以感伤的情调回应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的多种物候都被轻烟薄雾般的愁思所笼 罩。萧瑟的秋风固然引起游子的苍凉之感,就是“东风摇百草”的春天,在他们 心中产生的也不是欢快喜悦,而是“所遇无故物”(《回车驾言迈》)的失落和 孤独。至于闺房思妇,更因春天的到来而牵动愁肠。
  微妙的空间感。《古诗十九首》所展开的空间方位是多维的,诗人把自己置 于不同的空间位,产生许多微妙的感受。“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客从 远方来》),这是远距离的心灵沟通,是天涯咫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这是近距离的感情交流受阻,是咫尺天涯。诗的作者多是 行旅之人,饱尝长途跋涉的艰辛,所谓“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回车驾 言迈》),就是通过展现空间距离的遥远,抒发未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惆怅,道路 的漫长暗示宦游的渺茫前程。诗人旅居他乡,四处漂泊,他们本身是离家而去的 远行客,对于人生也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加以描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青青陵上栢》)这是以远距离的行走比喻人生的历程,人生短暂感和距离 遥远感交织在一起,时空贯通而又背反。
  深切的世态炎凉感。《古诗十九首》的许多作者寓居他乡,饱经忧患,他们 需要同情和帮助,对人间冷暖的感受特别深切。《西北有高楼》的作者被楼上飘 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把歌者设想成 一个失意之人,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和对方同病相怜,实际是慨叹知音难遇。《 明月皎夜光》是有感于朋友间的友谊不牢固而发:“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富贵易交,严重伤害了那些仕宦无门的游子,他们 本已脆弱的神经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抚今追昔带来的只有悲伤和怨愤。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 曲宛转,反复低徊。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用 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选 择的都是采择芳条鲜花以赠情侣的情节,只不过一者是远在他乡的游子,一者是 独守闺房的思妇。以物象起兴发端多选择和时序相关的景观,抒情主人公或遇春 草,或临秋风,有的眼望明月,有的耳听虫鸣,由这些具体物象引发出种种思绪。 以事件起兴发端的诗篇,往往顺势推衍成一个故事。《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 方来》都以女主人公收到远方寄来的物品发端,然后写她们对游子的信件和礼物 如何珍视,或精心收藏,或巧加裁制。以具体物象起兴发端的诗篇,则由这些物 象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古诗十九首》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 水到渠成,而且又抑扬有致。
  《古诗十九首》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 艺术境界。《凛凛岁云暮》和《明月何皎皎》都是典型的写境,抒情主人公一为 思妇,一为游子。思妇在岁暮给远方游子寄去衣被,自己也思绪如潮。她在梦中 见到了朝思暮想的“良人”,并且携手同车而归。然而,未及同床共枕,游子便 倏忽离去。思妇醒后回忆梦境,徙倚感伤,一洒相思之泪。《明月何皎皎》则是 以夜晚独宿为背景,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基本是写实之作,构成的意 境却是如幻如梦,朦胧而又深沉。《西北有高楼》的抒情主人公先是听见高楼飘 来的乐曲,接着品味曲中的慷慨和悲哀,最后幻想“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从空中逸响写起,又以奋翅高飞结束,诗中多想象之词,构成的是恍惚空灵的境 界。《明月皎夜光》以月光星象发端,又以南箕北斗和牵牛星徒有其名为喻而结 束,中间穿插富贵易交一事,整首诗都给人一种寒凉凄清之感,作者的造境技巧 是非常高明的。《古诗十九首》的抒情主人公绝大多数都在诗中直接出现,《迢 迢牵牛星》是个例外,全诗通篇描写牵牛织女隔河相望而无法相聚的痛苦,把本 来无情的两个星宿写得如同人间被活活拆散的恩爱夫妻。诗中无一句言及自身苦 衷,但又无一语不渗透作者的离情别绪。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 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 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 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又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 诗意浓。《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如山间甘泉,如千年陈酿,既清新而又醇厚,这 得益于诗的作者对于各种语言融汇消化能力。诗中有许多日常用语,虽造语平淡 却有韵味。诗中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至于《青青河 畔草》、《迢迢牵牛星》两诗叠字的巧妙连用,《客从远方来》诗中双关语的自 然融入,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
  《古诗十九首》在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古人对它给予很高的评价。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 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古代作家喜爱《古 诗十九首》,并自觉地学习、借鉴它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甚至加以模拟,曹 植、陆机、陶渊明、鲍照等人都有这方面的作品传世。 

国学录入:oliver2003tt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文章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地址:http://www.wwf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