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所在位置: 女性财富网 > 国学 > 道学 > 正文
道的存在模式
作者:王受仁    国学来源:学说连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2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模式有二:其一是独立 、不改 、整一 ;其二是有与无的统一。

其一、独立、不改、整一

“独立不改”(25章)。 所谓独立就是指道的自立性与其它无关性。道除了物之外,因道与物本就是一体的,它与其它就没有什么关系,从根本上说,也就没有什么其它与之发生关系,如神的旨意,神的掌握等等,道就是物质中的唯一的存在。所谓不改就是指道是永恒的,永恒运动着的存在。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混而为一”(十四章)等等。整一是老子对道的另一理解,而且这个一,不是分散的一,而是一个整体的一,独一无二的一。

老子的这些宇宙观对不对呢?从现在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来看,老子的宇宙观是完全正确的。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就是独立不变的。所谓独立性是指它并不受谁的支配指使,不是像宗教神论那样说,是上帝或神的意志的安排。自然规律的恒定性,也是为现代科学和哲学所认定的,如物质不灭,运动不止,牛顿的力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生物的进化论,遗传定律,热力学定律,电磁发生转化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不都是一些守常不变的规律吗。从宇宙的整体一来看,整个宇宙世界就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认为统一就是统一于物质。因此,统一、整体就是整个宇宙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道所生出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就如一个家族的血缘系统一样。道所生出的万物世界都是普遍联系的。如第二十五章指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都是在普遍的自然法则中一级一级地建立起来的,宇宙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巨大的系统,道就存在于这个巨大的系统中。宇宙自然为一,道也为一,而且生一。整体的一个是宇宙的存在的模式,也是道的存在模式。高定彝先生在《老子道德经研究》中评价说:“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系统论、整体论的学者。”

从宏观来说,虽然恩格斯说过:“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是我们认识自然界时所用不着的”《自然辩证法》215页)。宇宙是无限大的,关于宇宙的划分有三分法,即微观、宏观、宇观。还有一种五分法,即钱学森先生的划分:涨观、宇观、宏观、微观、渺观。恩格斯将宇宙划分为我们的宇宙与外面的多个宇宙,是因为我们人类已认识到的宇宙就够大了,更大的宇宙似乎与人类认识还无关,所以就将其划分了出去。其实“一与多”的关系只是恩格斯认识上的主观划分,在客观上,我们的宇宙与其它的多个宇宙,事实上还是一个整体的宇宙。同样是这样,三分法也好,五分法也好,都只是人类在科学研究上的理论划分而已,其实都是就一个完整的宇宙而说的。

宇宙的单一存在模式,有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呢?从现有的科学研究来看,我认为还是有的。我这里只举两个例子,一是细胞的分裂;二是宇宙的正反物质。

先说细胞问题。自然中所产生出生命的始祖就是最早的原始细胞。据考古资料的介绍,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细胞化石是在南非的斯威士兰系的古岩层中,距今有35或34亿年之久。这些古老的原始细胞恐怕就是产生生命的第一个,是由它们的分裂,一分为二,才会有后来的生命中的阴与阳或雄与雌,才会有生命的不断繁衍和种类的增多。一个细胞才是以后多个细胞的开始。因此说,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就是从一开始的。

关于宇宙中的正反物质问题,从现代科学研究的情况表明,它既是一个科学的假设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可研究的问题,因为早就有人已发现了反物质的存在。据孙显元在《现代宇宙学的哲学问题》中介绍,早在1928年的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就曾预言过反物质——正电子的存在。到了1932年时,美国物理学家安德生终于在宇宙线中发现了它的存在。又据说,现代科学界有人已发现更多的反物质存在的间接的证据,主要是从宇宙射线中判断星系中有反物质的存在,只是与正物质相比含量不多,显得不对称。如从对称的原理来说,有一定的正的物质的存在,就必定有相应的反物质的存在。如果今日我们所见的宇宙是以正物质为主的,那大量的反物质又在何处呢?这是现代天文物理学上一个重大的课题。又据科学家研究介绍,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就会湮灭,产生巨大能量,并转化为其它的物质,如一个正电子与负电子相遇就会形成两个光子。由此就可以作以下的推论:

一是现代的一些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都应该是由正反物质相遇而产生出来的;

二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星球就是一个正物质区,反物质应该另有区域,二者是分离的。尽管分离,但二者仍是有联系的;

三是正反物质曾是在一起的,组成为一个整体。分离是由于正反物质内部的矛盾,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所引起的,由此产生巨大的能量与斥力,并在形成了新的物质的同时,在巨大的斥力推动下,彼此暂时地分开了。这可能就是宇宙的一次巨大的运动过程,而我们现在的星球正是处在这一宇宙的运动过程之中;

四是由此就可推论出最早最早的宇宙就是一个,就如细胞的分裂前一样,是一个单一的宇宙,正反物质是从整一的一个宇宙中一分为二产生出来的,就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的道理是一样的。

后一个例子仅是根据正反物质的存在,由此而推断出来的,仅是一种假设和猜想,有否道理,当然是由权威科学家去裁定。

其二、无与有的统一

老子在第一章开篇就点题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前面四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所见的解读中有两种绝然不同的解读。第一种“道可道”和“名可名”是主谓结构,即是说道可以说出来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名字的意思。第二种解读将其理解为动宾结构,即是说行可行的道,叫可叫的名的意思。后面的解读都是一致的。“非常道”,那就不是永恒的本有的道。对于前面这样两种绝然不同的解读,这里我们不去评判他们的是与非,因为关键还是在后面的结论,老子论的道是一种“常道”,即永恒不变的道。接着全文后面的解读是:道的虚无,是道开创天地的开始;道的实有,是道兹生万物的母亲。因此我们可用永恒虚无去观察道的无穷奥秘的变化;用实有去观察道所显示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各种形象。有和无这两者,都是道的体现,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已。两者都很深奥。深奥呵,无比的深奥,它是我们认识宇宙自然的最根本的道理,是我们去打开宇宙大门的钥匙。老子在这一章中,开宗明义就指明了道是一种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万物运动发生的本源,也是我们去认识道的根本。

对道所表现出的有和无统一的特性,分别作出了十分生动的描述还有其它的章节。如老子在十四章说:“视之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一段老子对道的具体描写的意思是:如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前面不见头,后面不见尾,上下也分不清,只觉得好长好长,好象是有形的,又好象是无象的,总之恍恍惚惚,不可名状,只能说它是一种没有存在的虚无的东西。显然,老子在这段中主要强调的是道的“虚无”。

再如老子在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窍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一段也是对道最生动具体的描写。但这一段对道的描述不是讲道的“虚无”,而是强调道的“实有”。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除此之外,老子对道有与无统一的存在模式还有更为生动具体的讲解是在十一章中。如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谓“三十幅共一毂”是指车轮子的构成是由三十根车幅(辐)和中心轴(毂)相连接而成,轴心和车轮中间都是空的,即老子所说的“当其无”。“有车之用”是说只有这样才组成一个可以转动的有用的车轮器具。埏埴为做陶瓷器具的模型,其中间当然是虚空的,即老子所说的“当其无”。“有器之用”是说陶土只有放入这埏埴中才有可能做成能为使用的陶器具。最后讲的是做房子开窗户,窗户和房子的中间都是虚空的,即老子所说的“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说,正因为这样,所以房子才能当成居室来使用。最后老子总结说:“有之以为利”,只有有物品的存在,只有成为了车轮子,陶器具,房子等实物才会有利用的价值;“无之以为用”,这些物品,车轮子、陶器具和房子等,都是因为它们结构中有虚无的道理在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才使它们成为有可利用价值的东西。

从以上几段对老子章句的分析来看,关于道的有与无统一的存在模式,我认为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重点:

其一、因为老子说了无和有,这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所以道是集虚无与实有为一体的存在,因而道也是无与有的统称。反过来说,无与有是道这个同一个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无和有都是深藏在道里的最深奥的道理;

其二、道是“常无”与“常有”的统一。“常无”就是道所具有的永恒的虚无的一面,如道是任何感觉永远都感觉不到的,是一种无形、无影、无踪,无物,虚无飘渺的存在,但是在观察中又可感到道的无穷的奥妙。对道的这种永恒的虚无特征的表述,老子不仅在十四章有这样的描写,在四、五、六章中也曾连续地讲到了道的这一存在特征,如四章中讲:“道冲”;第五章中讲:“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第六章讲:“谷神”等,这些都是对道虚的一面形象地描绘。“常有”是指道所具有的永恒实有的另一方面。“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大德要随着物显现出来,就是以道的法则为根据的。如道的有象、有物、有精、甚真、有信等。因此在观察时,我们又可能常常感觉到万事万物各种各样的形象的具在。老子对道实有的特性的肯定,除在二十一章中有这样的讲述外,在二十五章中也有同样类似的肯定说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再如在第六章中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三十二章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这些都是对道永恒实有存在的肯定。

其三、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无名”。是道在天地万物还未生成之前,“混而为一”的,浑沌一片的,“道隐无名”,“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的样子的一种说法。因为在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的物体可言,所以只能叫“无名”。这时,宇宙还只是原始的不可名状的浑沌世界,所以是“天地之始”。“有名”。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时候;是道生出天地万物,“万物并作”(16章)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的道外生为物,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出现,形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名称。因此,“有名,万物之母”,道就像“谷神”、“玄牝”一样;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一样,兹生和养育着万物的成长。

其四、“无为用”和“有为利”的统一。在老子看来,虚无的存在是道的可使用、可利用的内在价值;而实有存在则是道的可使用、可利用的外在价值。在道的自然运动生长过程中,“万物莫不尊道贵德”,这是因为道使万物都具有可利用的内在价值;“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器)成之”,道通过物质的形式,生成各种器物,成为自然与社会中有利有用的东西,这是因为道使万物又具有可利用的外在价值。

老子对道的有与无的存在方式的经典看法,用我们今天的顶尖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去分析,有没有其正确的科学道理呢?我认为老子的这些看法虽然很朴素,但与现代的自然科 学,包括社会科学中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成果相比是基本相符合的。我们可从以上我所归纳出的四个重点,一一进行对照比较。

其一、虚无和实有的统一,实际上就是我们今日哲学和自然科学上所讲的内部规律与外部现象统一的问题,是世界上万事万物所必然要表现出来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其二、“常无”与“常有”,道的这些永恒的道理和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今日的哲学和自然科学所讲的物质不灭,运动不止,能量守恒,规律恒定性的科学道理。“常无”即内在规律的恒定性;“常有”即物质与运动现象的不灭性。

其三、“无名”与“有名”,“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等道的变化,事实上就是讲我们今日所认识到宇宙万物生生不息,自始至终的运动过程。万物都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的过程,从无到有的过程。万物不是那个意志力量所创造出来的,都是由宇宙物质的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万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开头;都有一个由母亲生和育的过程。这个母亲就是大自然和它的发展规律。

其四、“无为用”和“有为利”这是老子思想中最具有智慧的闪光点。其中又有两点值得我们去思考:第一、无与有统一的自然价值观;其二、无与有统一的社会价值观。

关于无与有统一的自然价值作用,在西方哲学中将其理解为神的意志和目的。我在网上发的《试论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一文,曾说过:目的论是西方哲学一个研究的范畴,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沃尔夫到康德等,他们几乎都大至相似地认为宇宙存在一个目的,存在一个外来的推动宇宙向着完善、完美方向发展和运动的力量,这就是目的论哲学的主要依据。这些哲人都在思考着宇宙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完善完美的倾向,柏拉图的目的论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样,认为善的目的就是神的目的。善就是事物的完善、完整、完满,也即好的意思。亚理斯多德在论及事物产生的“四因论”(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因等)中,目的就是原因之一。还有沃尔夫的老鼠是为了给猫吃的的猫鼠论,康德的客观事物存在的目的论等等。尽管他们的目的论的说法不完全一致,但从深层的内容去分析,他们的目的论与事物发展的和谐有序,合规律这一点是相通的。目的就是追求事物的和谐有序,符合规律;实现目的无疑就是要按规律办事。因此,在人性化的社会里,目的性与规律性是完全统一的。

老子的“无为用”和“有为利”的道论,虽然没有谈自然的目的性,但却谈了道的德性。在道的善意中,有和目的论非常相一致的地方,这就是老子的道与德是支配万物生长的根本,“道生之,德畜之”,道统天下,德养天下,因而万物之间的关系,万物与人的关系,都是有利有用的关系,或者说“有益”与“不害”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相互紧密联系的关系,总起来说,是一种和谐有序无为、无事、不争的关系。其关系的核心内容就是说,道的虚无是为了有用于自然这一目的而存在;而道的实有也是为了有利于自然这一目的而存在,虚无与实有都是有利有用自然本身的,所以它们很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因此,就有点像西方世界的目的论所说的那样,似乎有一种神的意志和目的在安排。而老子不那么认为,不是神的意志,而是道体的本有作用。

推而广之,在现实的世界里,虚无与实有的矛盾统一现象是客观世界里最为普遍的现象,虚实的结合不只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规律,同样是大自然鬼斧神功的创造规律。老子虽然只举了车轮子、陶器具、房子等三个例子,实际上是反映出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规律。在现实世界里,无论是自然的造化,还是人工的制作,要实现其价值功用,就必须是虚实的完美的结合。如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它也是虚与实的结合体。它的虚就是地球的宇宙空间,包括有大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等。其实有就是地球本体。这两者就构成了地球存在的可能。其它宇宙天体物也同是如此的,如果缺一就等于全无,因为虚实都是互为有用的必然存在。

为什么宇宙会有这样铁定的规律呢?其原因就在于物质不灭和永恒运动的本性所决定的。物质不灭,就是一种实体的永恒存在;物质又是永恒运动的,运动就需要有空间与时间,这就是虚无的永恒存在,两者都体现同一物质中,当然就是虚无与实有的结合。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时间与空间的形式决定于物质运动的速度与质量。如超光速与不超光速就大不一样。另外与质量的大小有关,除此之外,如运动的方式是机械、化学、或是电磁等运动形式,也会有区别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构成物体虚与实的结合样式与该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和方式都有关的。如我们来举一个现代我们认识到的最小单位的物质,即场量子为例。现代科学已认识到场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如介子场、电磁场和引力场等。其中介子场中的介子;电磁场中的光子;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这些都是量子。量子的运动也同样需要时空,因此量子的运动和能量的传播,并不完全波动的,连续的,而在波动连续基础上,同时又是一份一份地传播的,即有间隔的空间。量子波动连续体就是量子的实有,而被间开的地方就是虚无,因此量子体也同样是虚实的结合物体。量子的这种虚实结合的形态,可以充分地说明现代物理学上由普朗克、德布罗意等一批量子物理学家所建立起的物质波粒二象性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再由此推论到整个大宇宙的的虚实结构来看,我们也可用现代物理学上发现的实物与场的关系来进行解释。实物是指由整个具有静止质量的基本粒子、元素等所构成的个体间断性的诸种物质形态,场则是指存在于整体空间中具有传递相互作用能力的一种连续性的物质形态。前者为实有,而后者则为虚无。宇宙中的整个物质系统就是由这两者统一构成的。 

关于无与有统一的社会价值作用,老子认为大道之行是天下为公的。在老子看来,大道自然就是这样,一心只是为了别人,唯独没有它自己,对自己没有一点私利。因而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其意思是说道兹生万物不是为了拥有;为万物尽力而不以此要居功;促进万物的成长也不是为了主宰万物(见51章)。这些都是道的虚无的思想,而对别人,则是有利于别人,就是有的思想。大道就是以这种“无为用”和“有为利”的存在方式,对自然与社会释放出最大的善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大道与善德就是这样完美的统一。 

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主张自然无为之治,反对儒家的仁义之治。所谓自然无为之治就是老子的虚无有用,实有有利的思想。他在许多章句中都强调人要回归到像婴儿那样就最好,因为婴儿的心理无私、无欲、无知,最自然单纯与虚无,这是老子心目中最理想化的自然人,与道最接近。而社会人不同了,私心、欲望、知识太多了,因而复杂,人的行为意志、目的太多,本该虚无的东西没有了,就与道相去甚远。所以,老子才发出各种令今人难以置信的言论,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还有“绝圣弃智”,“绝学无优”等等。

有人批评老子这种消极的愚民和反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的确是老子哲学中一大弱点。但是这一点,我们又必须要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我的认为是,只怪老子的思想意识太超前化了,又不可能有唯物历史史观,因此老子当时的本有思想就与当时西周社会的现状出现了极大的反差。中国历史进入周朝,虽然有封建社会的萌芽,但还是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奴隶主占有财富,拥有奴隶,过着寄生奢侈的生活,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还因这种私有财物的多少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在西周时期,奴隶主阶级中的等级十分森严繁杂。据史载,天子为第一等,诸侯为第二等,卿大夫为第三等。诸侯由于功勋大小和受封土地的多少,又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不同的爵位。卿大夫又分为天子卿大夫、大国卿大夫、列国卿大夫、小国卿大夫。诸侯、卿大夫又统分为九等,称为“九命”等等,这也是当时的现实。天子等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稳固和安定,一方面用暴力对付奴隶和周边异族的反抗,另一方面用仁义礼乐来控制贵族等级中各自的地位与权威。但是还是有战争、屠杀、盗贼多有、田园荒芜的情形发生。所有这一切现实生活,老子都看在眼里,用他自己的道来衡量,当然是不合道的。在老子看来,同样都是一个自然人和社会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为什么要自相残杀,损害他人利益,不能平等地和谐相处,其主要的原因,老子都将其归罪于当时社会的各种“文明”,归罪于“天下无道”。因此,老子对当时社会的各种文明和制度都是极不满的,极立主张“以道莅天下”,幻想那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些都是老子思想中较为局限的一面。

老子的天下为公思想,“大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对照现代的社会科学思想来看,应该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学说比较接近。如与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共产主义道德思想就比较一致的。在毛泽东思想中,毛泽东同志将其归结为“全心全意识为人民服务”;归结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等。

既于老子的“绝圣弃智”、“无知无欲”、“小国寡民”的思想,是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因素,但能否从更积极一点的角度来理解其中的好的一面呢,如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多地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在人的欲望与需要和自然与社会中去建立起一种利益与价值的平衡关系,相得益彰的关系,尽量去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关系的事,尽量不做损害自然,损害他人利益的事,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共存共荣,这样岂不是更好吗。这就是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也是人类最大的幸福,这不就是老子道学思想的最大亮点吗,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主张要建立起和谐社会,其根本的宗旨也是这样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用这种指导思想来总结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文明,有些现象的发生,是不是应该指出它们的不应该性呢,如科技的进步本是人类文明一大特征,它为人类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但是,它也为人类的无止的贪欲和纵欲所利用,就由有益转化成为有害了。火药的发明,就变成为一部分人征服、欺压、奴役另一部分人,或是造成人类彼此为敌的枪炮、炸弹、原子弹等武器;机械、化工、电器等工业文明的进步,就成为少数拥有资本的人进行资本生产,资本积累,满足少数人对财富占有欲望的工具;物质文明的丰富,必带来精神文明的同样丰富,所有这一切又为少数拥有财富的贵族阶层所独占,成为他们享受生活,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由此造成社会贫富差异所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

人类私欲,包括有财富欲、物欲、色欲等等,是无止境的。在文明社会的生活里,某些个人和少数人或集团的私欲无控制,就必然会无道义、无规则,导至出损害自然环境与社会其他人的利益的事发生。社会生产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假药、假酒、假货、伪劣产品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鸦片、毒品等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社会的贪污腐化和黑恶势力作怪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

人类有欲这是自然的,但过份地纵欲,以至于损害他人利益就是错误的;社会的文明进步不容否定的,但将其文明用于满足个人的私欲,想方设法残杀人、毒害人、欺骗人、愚弄人、控制人等就是错的。人的生活欲望与目的应该遵循自然和社会的规则而生活,要和谐有序的生活,如老子在八十一章所言:“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就是要和谐相处,与自然,与其他人和谐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节制人的欲望,去掉一些不良的、害人的所谓“知识”,即混杂在社会文明中的垃圾等,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人类社会就是应该向着这样美好的社会发展。

国学录入:oliver2003tt    责任编辑:oliver2003tt 
  • 上一篇国学:
  • 下一篇国学:
  • 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文章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地址:http://www.wwf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