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府城 :西高东低 崇武尚义
《管子·乘马》中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篇中因地制宜的原理,对风水思想是极大的补充和完善。在那些“四神砂”不明显的特殊地形下,是一条非常实用的准则,它使风水思想能够进一步灵活地发挥作用。正因如此,风水思想才能历久不衰,并且在古代“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正是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一些非常简陋粗略的地图中,同样地“解读”到其蕴含的风水精神。
这里,我们再看一幅清代光绪年间绘制的延安府城图。
这是一幅彩色绢绘地图,年月久远,已经使它昔日鲜艳的色彩变得枯黄暗淡,局部地方因潮湿或虫蛀已模糊不清。更有甚者,这幅地图绘制非常粗略,几乎所有地形地物都符号化了,我们已经感受不到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四至大势之远观或鸟瞰的“欲山瞰而若临视”之艺术关照,却仿佛听到了茫茫大漠、黄沙飞舞之中的马蹄声……
这就是地图上的延安!它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历朝各有所属,直到隋朝方设延安郡,唐宋后为延州或延安府。这里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披图细阅,延安古城位于三川交汇之位(即河流环抱处),乃风水中最常见的城市选址营造处所。那么它的“四神砂”各为什么呢?
图上,延安城西边多山,东边多水,南北两边山水交融。风水上讲,西边的砂为“白虎砂”,又称“武从砂”,主武贵;东边的砂为“青龙砂”,又叫“文从砂”,主文贵,西砂高于东砂,往往武人当家。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延安古城的城墙随地势而建,全城西高东低,开北门、南门、大东门、小东门四座城门,西墙沿凤凰山巍然雉堞而上,山顶相当于人体百会穴之处,建有镇西楼(图上为“正西楼”),山体向东逐级而下,整座城市就建在这自西向东倾斜的缓坡上。一些重要的公共设施,如县署、府署、鼓楼等,坐西朝东,沿镇西楼与大东门连线一带分布,这就是延安古城的中轴线。从大东门向西抬头望去,镇西楼屹立在城市的天际线上独领风骚,它增强了凤凰山的气势,增强了当地人世世代代崇武尚义的意识。风水上讲,凤凰山属武砂,它的强势,意味着武将辈出。而历史上,延安素为军事要地,确实出过不少武将,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还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点与延安风水契合,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必然结果。风水思想只是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强化着地方风尚,最终形成地方特质。延安的地方特质,就是英武顽强。
延安城还有一座著名的宝塔,图中它就位于古城东南隔水相望的嘉岭山上。嘉岭山因宝塔之名又得名宝塔山,乃延安府城之案山,山势高峻,自西南而上的南川和自西北而下的延河在此交汇后东流并入奔腾的黄河。两水汇合成三川,三川交汇成为延安城东南方的气口,嘉岭山就是古代延安城的水口山,把持着全城的经济命脉。宝塔建于唐代,有镇压水患、祈福祈财之意,因此它是一个把守气口的水口塔,又是一个祈财之塔,契合八卦东南巽卦方位主财之意象。可以推理,古代这里一定是舟楫往来、集市活跃的地方。
今天,延安城区的范围已远胜过去,古老的城墙早已消失,那些楼台亭庙也多灰飞烟灭,只有那九级宝塔还屹立着。它取代了古时凤凰山之巅的镇西楼,成为新延安城的文化标志。昔日的三川交汇之地,建了政府机构、商场集市和饭店宾馆,成为全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贾平凹的散文《延安街市记》生动地描绘了今日这里熙攘繁华的景象:
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漫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弓样;一边临着河,几十米下,水是深极深极的,一边是货棚店舍……街面不大宽阔,坡度又陡,卖醋人北头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头;若是雨天,从河滩看上去,尽是人的光腿;从延河桥头看下去,一满是浮动着的草帽。在陕北的高原上,出奇的有这么个街市,便觉得活泼泼的新鲜,情思很有些撩拨人的了。
站在街市上,是可以看到整个延安城的轮廓。抬头就是宝塔,似乎逢着天晴好日头,端碗酒,塔影就要在碗里;向南便看得穿整个南街;往北,一直是望得见延河的河头了。乍进这个街市,觉得不大协调,而环顾着四周的一切,立即觉得妥贴极了:四面山川沟岔,现代化的楼房和古老式的窑洞错落混杂,以山形而上,随地势而筑,对称里有区别,分散里见联系,各自都表现着恰到好处呢。
这老辣的白描,进一步充实了我们读图的感受,古老的地图,因为掺入了文学艺术的加工想象,突然之间生动了。看来,制图的要点并非一定是“翔实”。中国的古代地图,虽然常常寥寥数笔,却能记载和传承一个地方曾经流传久远的精神气质,我们只需读懂这关键的一点,就很容易读懂这个地方的全部。
延安古今示意图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它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接攘;北靠榆林地区;南接渭南,铜川,咸阳三市。是古时扼守中国北大门的战略要地。这是现代地图给我们传达的信息。而在左边这幅绢质的古地图上,延安似乎更形象化了:它建址在三川交汇环抱之处,西靠山岭,东临延河。一座橄榄形的城池里,东南北均有门,惟有西边是沿雉堞而上的城墙,与山岭组成一道铁壁铜墙。因为地形缘故,延安城坐西朝东,因此城市的中轴线也是从西向东展延,规整有序。而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矗立在凤凰山上的镇西楼,更有高耸入云的感觉。根据风水说法,西为“白虎砂”,又称“武从砂”,主武贵,因此意味着此地武将辈出。而从历史上看,似乎也是如此。
供图/中国国家图书馆
巍巍宝塔山
这幅图片是从东南俯瞰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城,矗立于眼前的就是被无数文学作品歌咏的延安宝塔。宝塔建于唐代,为八角形砖塔。塔高44米,共9级,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塔底层有两个拱门,门额上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一口钟,为明崇祯年间铸造,击之则声彻全城。中共中央在延安时就曾用它报时、报警。不过这宝塔并不是专为敲钟而建,宝塔所在的宝塔山从风水的角度说是延安的案山,它正位于延安东南的三川交汇的气口上,因此在此建一把守气口的水口塔,既是镇水,又是祈财之塔。据说宝塔山为历代延安守将必去之处,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
三川环抱延安城
古地图上的延安原是铺建在三川环抱之中,而今的延安城却已跨过延河,背山面水,临河曲走,顺山势河川向南北延展布局。用当地人的说法是“四丫八叉,枝枝蔓蔓地向外伸展”。比如在中心市区,规划形成以延河大桥为交汇点,并与宝塔桥、嘉岭桥形成一个中心内环,跨三川而连三山,通市内而达市外。城市沿西北川、东川、南川以及杜甫川展布,大体形成一个“Y”字形城廓。摄影/牛本东(文:朱竞梅)
(本文由李守力编辑,文字则是参考了朱竞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