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卦名是卦辞的一部分
《周易》文章,卦名就是篇名,卦辞就是一篇的中心思想和内容提要,爻辞则是逐层逐次的叙述铺陈。篇篇如此,没有例外。
问题是,篇名(卦名)是否是卦辞的一部分?结论是肯定的。上古文章都是没有篇名的,都是直接书写论文,篇名都后世学者为方便记忆、索引、提示,从文章中摘取一字两字,安到前面作为标题的,例如诗经等。因此,我们也可以肯定,作为逻辑文章的《周易》,在成书的时候也是没有篇名(也即人们所称“卦名”者)的,篇名(卦名)是后世学者将卦辞中的字,错误地圈成卦名了,从而使卦辞少了字。特别是朱熹断定 “《易》本筮书”之后,溺于圣人之言,就没有人敢提出“卦名其实是卦辞的一部分”这一概念了。
正确的卦辞与错误的卦辞列表对照如下。
读法比较 |
卦符 |
卦名 |
卦 辞 |
传统读法 |
省略 |
渐 |
女归,吉,利贞。 |
正确读法 |
省略 |
渐 |
渐,女归,吉,利贞。 |
两相比较,传统读法的卦辞少了一个“渐”字。“渐”字被作为“卦名”了,并不再在卦辞中承担任务。这就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很不容易将卦辞读出逻辑和文意来。
2.0《渐》卦辞意思
将“渐”视为卦辞的一部分,完整的卦辞就是:“渐,女归,吉,利贞”。要读出其中的文意来,只要明白“渐”、“归”、“贞”的意思,大致是可以读出文意来的。
渐,乃“水形斩声”的形声字,水表形,斩表音。水之性质是流动不拘。“渐”之从水,是以水之流动不拘象意事物的流转、变化、推移,渐变是其主要义项。在《渐.卦辞》之“渐”,结合爻辞看,应该是“防微杜渐”的意思。尤其是前五段爻辞,写浪子得尺进寸、欲乘不轨,渐进意向非常明显,能从反面衬托“防微杜渐”之主题;
归,妇女嫁人叫归。《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易》的“归妹”等。“女归”就是“归女”,已嫁人的女子。在《渐》篇,结合九五爻的“妇三岁不孕”,“女归”的实际内涵应该是:“已为人妇,应忠于家庭”的意思;
贞,《说文今释》引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古乃假鼎为贞,后益作鼑字,以鼎为声,金文复多假鼑为鼎。鼎贝形近,故鼑乃讹变为贞”;又:《说文》“籀文以‘鼎’为‘贞’字”。根据以上各家训义,说明贞、鼎之为一字,有很长的历史。我们认为,在《周易》成书时代,“贞”与“鼎”就是一字。
鼎,在商周乃是以青铜铸造的镇国之器,取象于重而稳、沉而定,以象国家的鼎定不移。《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洛,观兵于周疆。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贞鼎同字。在《周易》,“贞”就应该训为“鼎也,定也,不移也”。现代汉语的“坚贞不屈”就是“坚定不屈”的意思,保留了“贞”字的鼎定不移义项。
经过对字义的必要训释,就可以将卦辞翻译出来了。
【原文】《渐》:渐,女归,吉,利贞。
【译文】《渐》:防微杜渐,其如人妇,忠贞不渝,吉祥无咎。理当长久坚持。
3.0爻辞翻译
3.1《诗经》中的鸿
要对爻辞做出准确的翻译,必须弄清楚“鸿”是什么?
根据爻辞,前五爻中的“鸿”,应该是勾引良家妇女的浪子,上九爻的“鸿雁”,则是出征归来的丈夫。
对于前者,《诗. 豳风.九罭》曰: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这首诗歌中的“信宿”,《左传》有解释。《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所以,“信宿”在这里就是“再住一晚”的意思。将翻译一下,就是:
水何洋洋,网了又网,网得鳟,网得鲂。
人其襄襄:上门来的那个人啊,着衮衣,穿绣裳。
鸿雁于飞,宿于旧渚。
上门来那个人啊,此去无宿处,不妨再住一宿。
鸿雁于飞,宿于高处。
上门来那个人啊,此去不回复,不妨再住一宿。
藏起他的衮衣,锁起他的绣裳,剪去他的翅膀。
不让他这就高翔,留下我独自的忧伤。
这篇诗歌中描绘的东西,大约就是一个开旅店的“个体户女老板”傍上“大款”时的情不自禁,情到浓处的依依不舍,公子离去时的情急失措。
《九罭》里的“鸿”,就是如鸿雁般暂时栖止的男子,不妨说他就是浪子,但似乎是被动之浪。
另一篇是《诗.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这首诗歌吟得悲壮惨烈。第一段写战士出征,成列成行,如鸿之飞,振羽而去,全然不顾老弱病残。大约鸿雁迁徙是会留下老弱病残而不顾的,所以诗歌作者借鸿雁迁徙遗弃老弱的事,比兴喻事。但是,人不是鸿雁,是有感情的。战士劳累于外是小事,更加不能忍受得是家里没人照料,使战士心中悲苦;第二段写战士到了目的地,就像鸿雁到了泽地一样。战士建筑城垣一版又一版,十版百版,十分劳苦,更担心家里的生活无着落,情绪悲伤低落。第三段,战士“哀鸣嗷嗷”,如鸿之叫,竟然有人不同情战士的处境。战士好希望得到圣哲之人的理解同情啊!
这首诗中的“鸿”,是出征战士的象征。
类比《诗经》,《周易.渐》里的“鸿”,正是这两种人的代名词。但是,人们会说,《周易》写于殷末,《诗经》产于春秋,相隔好几百年,《诗经》之“鸿”不一定等同于《周易》之“鸿”。这样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但是,这是以孤立的观点看待文化现象。如果计及文化传承,并将《渐》篇六爻仔细理解并逐爻翻译出来,你就会看到《诗经》之“鸿”与《周易.渐》之“鸿”,有惊人的相同之处。或许《诗经》之“鸿”恰好是《周易.渐》之“鸿”之幻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