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内把从业过往经历看成用人的一个重要标尺时,上投摩根从一开始就独辟蹊径,自己培养、大胆启用新人。
王鸿嫔介绍说,在2005年,上投摩根推出了“KTTP”即关键人才培养计划。从全国5所名校应届毕业生上万封求职信中筛选出了9名“幸运儿”参与该计划。这9名应届毕业生以管理培训生的身份接受公司为期半年的培训,半天培训上课,半天工作。这批毕业生在公司投研、市场、销售等多个重要业务部门轮岗实习,最终经过笔试、面试,当中6人被留下成为公司正式员工,并依照个人的不同专长和个性特点进入不同业务部门。
在当时, 从业经验是基金公司非常看重的一个砝码,不少公司要求应聘的人员具备多年从业经验,鲜有公司任用新人。但当时的国内,基金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迅速,人才储备不足。
“公司用人政策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王鸿嫔说,“人才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当时在国外其他市场的用人尺度标准,在中国显然不适用。”
王鸿嫔坦言,如今再谈人才培养,已然不同于2004年,因为所处的行业背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时,公司刚刚成立,很多岗位都是空白,当时的人才培养计划带有很强的实验色彩。而如今已今非昔比,公司用人政策上目标性更强,人才配备会很有针对性。
最好的经验来自实践
公司成立之初,当时国内的整个基金业人才状况是,不仅基层员工经验不足,甚至管理层也缺乏应有的一些经验,因此已开始培训是需要付出较多力气的。“我们对那些富有一定管理职能的、有潜力发展为管理者的员工进行重点的系统培训,不少人被输送到外方股东处进行轮岗工作。“最好的培训一定是亲身实践。”她说。
王鸿嫔一直强调,上再多的课程也不如实际体验,最好的经验来自实地工作中。“合资公司就是有这样的优势,可以跟外方股东合作,把我们的员工输送出去学习。”当然,这种“学习”一般是带着任务的学习。比如,上投摩根在准备QDII基金的两年时间中,一线销售人员、后台交易人员等都曾在股东方进行过长达数月的专门轮岗。“香港虽然地方不大,但基金业发展更成熟,视野更开阔,全世界的基金在那里是如何销售的、如何跟客户沟通的,这对我们是非常珍贵的经验。”
“这个行业人才养成期比较长,并且越往后养成期越长。”她说,“投资、市场、营销、风控、客服、产品设计等这些岗位的人员养成期都不同。相对来讲,投资、销售等岗位更单纯一点,这跟人员个性有关,胜不胜任很快就可以看出来。但后台运营人员则需要更长的养成期,不仅需要有责任心,细心,而且需要累积大量的经验。但并不是说,重复同样的劳动就是经验,经验来自接触各种各样不同的案例。”
让员工看到未来
在王鸿嫔看来,人员流动属于业内自然现象。“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只要市场转好,大家难免想东想西,流动性也就变大。如果一个企业有着让员工深为折服的企业文化,员工认同这个公司的理念,适应你的理念,能够从眼下推演到未来,公司未来会怎样,个人职业发展会怎样,那么这个企业的队伍一般比较稳定。”
“即便是人跟人之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了解、信任、合作。对于一个企业和一个员工而言,更是如此。通常,新人对一个新公司很多做法上都不能理解,不能认同,价值观、理念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她说,“但如果员工在一个企业超过5年,那么往往有机会到10年,这是因为,他发现公司的理念、做法被证明是对的。因此他的忠诚度会日益提升,因为他看清楚了他所处的组织今后会有怎样的发展,看到了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