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所在位置: 女性财富网 > 财智人物 > 女企业家 > 正文
李慧敏:从新加坡选美皇后到地产界富豪
作者:佚名    人物来源:环球资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31
页面功能:【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国浩急先锋

  同大多数跨国公司一样,国浩集团在中国也经历了从认识,到了解,再到深入的过程。不过国浩保守求实的战略计划,使得国浩地产这一品牌在中国略显低调。而在新加坡,它是排名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之一。

  在一份某地产商所作的市场调研报告中,被作为对手提到的新加坡国浩集团,所陈述的理由是:开发了上海市中心黄金宝地的“淮海晶华”高档住宅,不仅在建筑品质上,而且在地段稀缺性上不可复制。

  这块西邻淮海公园,南望太平桥绿地,北向可俯瞰人民广场的宝地被李慧敏一眼相中。“完全符合我建造高品位楼盘的理想。”对于淮海晶华,李慧敏激动不已。

  “我要造品牌楼盘,要造样板,为此我可以牺牲掉6层楼来做景观,做空中花园。”李慧敏的极致个性在淮海晶华展露无遗。

  有时候,你很难想象,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有实力的外资集团,在中国的脚步可以这样慢。但是,遇到尴尬的不仅仅是国浩地产,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直到现在,海外资本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仍然非常谨慎。

  在对中国市场熟悉了之后,国浩集团准备开始动作时,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不得不停止投资。而当金融风暴过去的时候,具有灵敏嗅觉的港资地产公司,已经在上海等主要城市跑马圈地完毕,地价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涨得厉害。

  2001年,国浩地产分两次拿下了该地块。那时候市中心的地价已经相当可观,难得的是这块地基本上不需要动迁。李慧敏知道她找到了一块宝。

  但是,李慧敏也不得不承认,前期确实失去了一些机会,使得国浩地产在中国的土地储备有点捉襟见肘。而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之后,李慧敏说,新的机会来临了。

  10亿美元寻项目

  “因为我们有钱,而现在地产商们缺钱。”李慧敏强调了多次“有钱”,这种有钱没处花的感觉使得国浩地产在中国的布局加快了。

  就像她的性格一样,看准了,立刻下手。在李慧敏看来,她并不想做一个随众的人。

  2005年7月,国浩地产与南京福中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竞标,以6.5亿元的底价拿下南京顾家营地块,李慧敏计划投入人民币16亿元打造“新加坡花园”。而在这块今年南京最贵的土地收入囊中之后,开始了国浩集团进军二线城市的计划。

  此前,南京市国土资源局的多块土地流标。国浩地产却逆势入宁,在当地大大地惊艳了一把。就在各个开发商都在放慢拿地速度的时候,李慧敏正在马不停蹄地看项目、看土地。李慧敏的目标是:价格合适,中心地段,有合适的利润率。

  而国浩地产对利润率的设定是15%左右。例如淮海晶华,李慧敏并不愤愤于地段不如它、品质不如它的楼盘卖得比它贵。“作为开发商,我们赚合理的利润,剩下的利润让市场去赚。”

  “但是现在的价格仍然偏高。”李慧敏还在等待更好的机会,国浩地产的计划是在未来的几年内,投资10亿美元在中国的地产市场上。

  在等待的过程中,李慧敏又在不断考察新的城市。“财大气粗”的李慧敏甚至敢拒绝海外基金要塞钱给她的想法。

  来自加拿大、日本、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地的基金,都希望成为李慧敏的合作伙伴,以此进入中国市场。“这一切等我们完成基本布局再定,合作只是时间问题。”

  国浩就是有钱!

  “西城晶华”的对外宣传称,国浩在中国北京、上海和南京三地的地产投资总额将近10亿美元,“其实我们准备投入20个亿,国浩就是有钱。”李慧敏半开玩笑地说:我这句话讲出来相信很多开发商会跑来扁我!

  从目前中国房地产发展的态势来看,经历2005年宏观调控的政策洗礼,投资和产业战线的收缩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随着中国政策对房地产日益严格的准入门槛和市场风险的加剧,实际上普遍的状况是对房地产投资的收缩,包括巴曙松在内的一些宏观经济学家甚至断言超过一半的开发商会死掉。那么国浩和李慧敏对中国市场是怎么看待的呢?

  “实际上我非常了解中国的房地产水有多深。”李慧敏说,从20年前国浩就进入了中国和中国房地产,第一个项目是北京国际企业大厦,其后开发了包括上海“淮海晶华”在内的精品楼盘。她经历过中国房地产包括1998年的市场低谷和2001年的全面复苏在内的所有过程:“这一轮的宏观调控对房地产的打击是肯定有的,我认为也非常必要,因为包括上海、大连、成都、南京甚至呼和浩特在内的城市房价都涨得惊人。而政策之后,上海马上跌了30%,这说明水分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但是目前,从城市的增长率来看,11%的增长和房价的比例是一个健康的数据,不像以前是超过50%的价格疯长。而健康的市场则非常适合我们这样正规的品牌开发商。”她说,更重要的是,通过类似土地的招投标这样的政策改革,像国浩这样的没有任何中国背景的开发商可以通过健康透明的渠道和本土开发商竞争,这让外国企业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人物录入:deadking    责任编辑:Nevermore 
  • 上一篇人物:

  • 下一篇人物:
  • 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文章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地址:http://www.wwf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