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还很低。尤其是在中原地区,温饱仍是许多家庭亟待解决的问题。看到那么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流露出的绝望眼神,使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侯秀青在面对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时,常常发出无望的感慨:“我喜欢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但面对孩子们一双双企望的目光,我实在无能为力。”学生缀学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办实业、强国力、兴教育,这是侯秀青从讲坛走向企业家之路的最初愿望。1983年,适逢侯秀青的父亲返乡创办企业(即现在的河南三力炭素制品有限公司),希望她能加入,1984年,侯秀青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菁菁校园,来到父亲身边,由助手成长为女承父业的女企业家。
虚怀若谷 拜师求教
一切从零开始。
侯秀青对父亲谈了自己的想法,父亲说:“我支持你的选择,但我要告诉你:“作好吃苦的准备。搞企业不比当教师,仅有爱心和知识是不够的,你到车间去吧。”遵照父亲的嘱咐,她每天早出晚归,和工人摸爬滚打在黑色的产品中,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和身体条件的限制,有几次她差点打退堂鼓。但一想到孩子们那因辍学而绝望的眼神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坚定了她留下来的信心。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她一方面向有经验的老师傅们虚心学习,一方面到湖南大学化工系学习碳素专业知识。经过不懈的努力学习和总结经验,终于使她在碳素行业小有成就。
回忆这段岁月,侯秀青说:“那时我经常暗示自己:不能轻易放弃,为了自己那个美好的愿望——办实业、强国力、兴教育、我必须自加压力,把企业发展起来。以便吸收更多的失业人员,安置闲散的农村劳动力,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0年来,她经营的企业向希望工程和社会公益事业捐款200多万元。这对于一家初具规模的企业已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让侯秀青最难忘的是与周边村民的关系。企业要发展,必须扩大规模。本来是通过合法手续征用来的土地,但由于村民受小农意识的制约,思想不解放,不是三番五次到厂里取闹,阻挠施工,就是半夜用砖封堵厂门。在这种情况下,她顶着压力,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阐明利害关系,以一颗真诚的心打消了乡民的顾虑。多年来,三力炭素公司为周边的乡村办了很多实事:安置村民就业、捐资硬化乡村公路、改善引水设施、改造农村供电线路等。三力炭素公司的援水之恩,使村民们开始认识到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村民们亦开始支持他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