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算漂亮,但绝对聪明;她不算优雅,但绝对性情。她的魅力源于自信和才情,她被人们称作“名门痞女”。
非正常魅力
2003年春天,在那场著名的瘟疫还在让人们惊魂不定的时候,有本书悄悄地被许多人留心了。那本书的封面上是个看去很不起眼的短发女人偎在长沙发上的一个远镜头。它的名字叫《我的非正常生活》。它的作者是:洪晃。
洪晃是谁?肯定很多人不熟悉,但提到著名文人章士钊、外交家乔冠华、导演陈凯歌,相信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而洪晃是与他们各位都有紧密关系的人:章士钊的外孙女、乔冠华的继女、曾经做过毛主席英语教师的著名翻译章含之的女儿,她曾是现在最火的电影导演陈凯歌的前妻,却把这么一个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好男人“甩”了,由不得人啧啧称奇。
这些还不是全部,她还在12岁时就成了“空降纽约的红小兵”,在美国完成了教育,“海归”后闯荡影视、IT、出版等行业,这不,坐镇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旗下《iLOOk 世界都市》、《青春一族》、《名牌世界乐》这三本豪华都市杂志走马灯似地轰炸市场,全都卖疯了,读者说办得不好还不行!
她业余还喜欢折腾些杂文,先是《男人分两截》,把男人的修养和本质琢磨了一通,再是《解剖男人与女人的联想》,把男人按到手术台上,把里头的脏器也捣腾了一番。其文已蜚声海内外。
更别提她的说话逗乐子,让人一惊一乍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能忘掉就忘
洪晃笑起来眼睛很清澈,纯得像儿童。她真的是个对于名利、地位都不太敏感的人。洪晃觉得自己在这一点上像外祖父。洪晃希望自己在智慧上,在人品上能够继承他。因为,外祖父章世钊对于任何随身之物都看得特别轻。其实,洪晃挺害怕别人说她是章含之的女儿。“对于任何一个有名的女人的女儿来说,要有一个自我意识都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所有的人都会对她说:你是谁谁谁的女儿。”
母亲章含之是对洪晃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洪晃很爱她,也很佩服她。因为她是一位非常有毅力、有魅力的女人。“我很羡慕她,她是一个很漂亮的女人。从深度与美貌及聪明上讲,我没有看见一个女人真能超过我娘。”但是洪晃却不愿意成为母亲那样的女人。她觉得首先是自己没有母亲那样的条件,没有生活在她那样的环境里,也没受过她那样的教育。而关于父亲洪君彦,洪晃却有太多的话要讲。洪晃的父亲洪君彦是北大经济系教授。洪君彦喜欢照相,他总埋怨洪晃为什么在媒体上总是那几张照片。“是没照片吗?我给你寄两张过去吧?”于是,不久前洪晃就收到了父亲给她寄来的二十多年前拍的几张照片,每张照片都经过塑封。
2004年春天,香港某报纸长篇连载洪君彦的回忆文章———《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没想到,刚刚刊出三期,在读者们期待着最新章节的时候,一个简短的启事终止了这篇回忆录的继续刊出。启事如下:《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一文全部是我的亲身经历,是我前半生坎坷遭遇的真实写照。今应女儿洪晃的请求,续稿暂停。———洪君彦
洪晃说当时对父亲在电话里说:“我就跟你说一句话,因为你爱我,你女儿这辈子就求您一件事。有些事情真的是能忘掉就忘掉吧!”
后来,洪晃对朋友是这样说的:父母、亲情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难受的话题,我能留下的记忆就那么一点,不想再被人拿走了。我跟我爸说,在我的记忆里就没有一个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的完整形象。我已经把记忆里的东西进行了精心的剪接,把好的东西编在一起制成一个小电影,然后不停地回放,这就是我的童年。其余的已经被我封存掉了,拿出来我没办法活。
门当户对一钱不值
洪晃在留学纽约时候,在大学三年级嫁给一位法律专业的美国青年Andrew。1983年继父乔冠华病重,洪晃携夫回国。1986年认识著名导演陈凯歌,被陈凯歌的才气所吸引。在离婚的以后的1989年,洪晃和陈凯歌在纽约市政厅登记结婚,而就在陈凯歌1993年因《霸王别姬》踏上红地毯之前,两人各分东西。1993年,洪晃第三次结婚,丈夫是法国驻上海领事馆文化官员彭赛。
关于以后还是不是会再次结婚,洪晃语出惊人:我第三次结婚是办了个婚礼,当时所有人都说:“你知道你以前为什么离婚吗?你没办婚礼,你要办了婚礼就不会离婚了,你就知道这个婚姻的重要性了。”但还是没长久。所以我现在决定既不结婚,也不办婚礼,不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了。如今,洪晃和男友杨小平生活在一起。洪晃说起男友满脸幸福:小平对我来讲,他真的是给了我一种特别完美的生活。就是这种融洽,我这一辈子还是头一次享受,而且觉得特别难舍难分。所以你知道所谓的门当户对什么的,在我眼里头真是一钱不值的概念。我不愿意将就,只要是我不用将就的话,我觉得我不会变。我这个人的好处和不好的地方,都在于我特别愿意认错,最可怕的是我认完错之后,肯定改。比如说我跟你结婚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也就是说我认为我做错了,我肯定会改,就是跟你离婚。我跟小平已经好了五六年了,我也没有任何想变的决定。我跟他,太不相符的两个人一样能够在一起。我追求随心所欲,绝不愿让自己有一点点不舒服。
作为洪晃的朋友,刘索拉曾经这样评价杨小平:“他喜欢充当工人的角色,而不当艺术家。他的人生观是活得随意,不刻意追求,只要能伸展,地方大,当拣破烂儿的也行。杨小平喜欢去拆迁的地方买古董,回来擦洗。破烂儿,古董,加上他的新设计。“五步宽,六步深算是一间房”的农民盖房法则,中国硬木茶几配上西洋大软沙发,壁炉烧得热烘烘,在其中舒服成一团,有吃饱喝足脱鞋上炕之感。所以,他的建筑没有什么刻意的建筑追求,只是追求天下所有可以信手拈来的舒服。他喜欢尝试新的东西,喜欢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误入歧途做杂志
洪晃12岁去了美国。那是1974年,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之际,中国派出了一批小留学生赴美求学。在美国念完中学后,她考上著名的华瑟学院,学习国际政治专业,与罗斯福夫人和肯尼迪夫人成为了校友。
大学毕业后,她开始在外资公司工作。1996年,她毅然辞去了年薪18万美元的外企首代职位,然后回国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出品杂志。
洪晃说,其实刚开始做杂志是“误入歧途”,自己以前是做投资咨询的,因为朋友决定要做杂志,所以就跟着进来了。入行后,朋友告诉洪晃,她外公章士钊也曾经办过杂志,这下,洪晃更兴奋了,觉得自己创业也算是继承祖业呢,或许能得到老爷子的真传,更应该好好地干。洪晃还记得,做第一期杂志时,自己特别激动。当时,她抱着大本子,带着美编,兴致勃勃地去了深圳的印厂……杂志做到第三期,第二天又要准备去印厂了,凌晨3点时,洪晃在睡梦中一屁股坐起,突然被自己选择的生活吓住了,“我怎么拣了这么一个生活?每个月都得这样,天啦!这不就是跟那傻驴上了套似的吗?”洪晃的幽默随处可见,哪怕对自己也是这样。但是,洪晃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很喜欢这一行,也就心甘情愿地做下去。现在,每看到很多书报亭都有自己的杂志时,洪晃都会感到很欣慰。她说:“成功永远不是我的目的,做事的过程才是我的目的。你应该好好享受这个过程。”尽管有过许多琐碎、乏味,甚至是豁出去之后的痛楚的回忆,对于洪晃来说,那些都只能叫做经过。
洪晃回国创业已经好几年了。她觉得在中国做事特别刺激,“因为你会意识到有太多的事可以去做,没有哪一行是满得容不下一个人的。任何事情几乎都有可能性,惟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像力。”还有很多空间等你去占领。这是一种憧憬,也是一种动力。对于喜欢挑战的洪晃来说,这里有着一个蕴藏机会的市场。
她也发现在国内做事,还有另一方面的刺激存在——受刺激。保不准哪天,就会被浇上一盆凉水,有时候很简单的事也会做得很复杂,有些事还需要探探路,找找关系,也很折腾。洪晃奉劝那些个性安静,在国外有很好的职业,而且已经安居乐业的人,就不要回来找这份刺激了。她说着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没有一个如此受刺激的人会这么快乐。洪晃是个例外,因为她豁得出去。你会真实地相信,她是在快乐地“啃泥”,在勇敢地受着刺激。
用“浅薄”的方式思考男人
洪晃喜欢写东西。她的杂文《男人分两截》相当有名,文章对男人的剖析更是精彩:男人的上半截是修养,下半截是本质。女人嫁给男人,大部分是因为他的上半截,女人喜欢修养好的男人当丈夫。男人一般也不愿意暴露他的本色,特别是在女人面前,总是把上半截摆出来,而把本色藏起来。女人还是应该多注意一下男人的下半截,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洪晃还在《解剖男人与女人的联想》中把男人的脏器也分析得头头是道。因为男人的胃对于女人很重要,女人要讨好男人,就必须给他做好吃的。有时候,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也不如吃能把男女捆在一起。
如今,她的这些杂文全都流传甚广,让人感触颇深。洪晃说,这些文章深刻是因为它的“浅薄”,因为它讲述的方式“浅薄”才会觉得它深刻。“如果我滔滔不绝地而且很深刻地给你讲如何去处理男人问题,你肯定会认为我是个大傻子。”当问男人会不会对她有意见,她抛出一句:“哪里!我这么爱男人的一个人”!哈哈哈,男人也只好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