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拔窈窕、热情开朗、真诚善良、聪明精干的郑叶青,出生在“苏绣”的故乡,经历了打工的生活,坚持着长期的自学;她当过绣娘、缝纫工、售货员,她将她的刺绣手艺、制衣技术、销售策略、做人品格集合在一起投入事业中。这项事业即是她的“叶绣工艺厂”。这项事业顺天时,应地利,依人和,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佳绩,产品已进入装饰、服装、配件等领域,已进入欧美、日韩、中东等地区市场。她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成 长
她12岁成为绣娘
郑叶青出生在苏州吴县东渚镇,这个东渚镇可不简单,这里濒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这里是“苏绣”的发源地。长久以来这里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郑叶青依照着这样的传统12岁就做了绣娘,那时她一边读书一边种庄稼一边在油灯下绣花。刺绣是很苦的,眼睛累臂膀累,手指紧张精神紧张,若是手指被刺破,就得粘贴好,是不可以染到绣品上的,而工期也是万不能延迟,她为了赶活儿经常熬通宵。她家姊妹多,生活困难,不得不辍学,她拼命绣呀绣呀,挣出了自己的学费,还补上了落下的课程,继续跟着原来的班级上课,竟考了个第一名。
16岁时她即可以独立承担各种规格的传统苏绣,成为这一带闻名的巧手绣娘。
她有一位出色的父亲
在郑叶青的成长中,父亲给了她重要的影响。母亲是个孤儿,按照老规矩要招上门女婿,父亲当年用一根扁担挑着行李卷儿上了门,夫妻俩感情非常好,养育了4个健康聪明的子女。父亲小小的个子却有很多的本领:他精通木工瓦工,他会理发能屠宰……样样活计都拿得起,人称“七把刀”,他曾率领着妻儿自己动手建起了崭新的4间宽敞明亮的家,家中所有的家具都是父亲亲手制作,还攒了一辆由各种名牌零件组合的自行车,谁要骑出去风光得不得了。他甚至还自制了一架脱粒机。他又是那样的善良实在,总是义务地为大家服务,他一个外乡来的倒插门女婿20岁出头就被选为队长,一直干到今天的68岁,他一心一意为大家,曾作为先进典型受表彰,在镇上作演讲,还上了《江苏日报》。他是劳动者的好榜样,也为家中树立了好风尚。
她成为镇上第一位走出去的打工妹
郑叶青长大了,她心肠好脾气好模样也好,她绣工不错农活不错家务更不错,给这样的女孩子说亲的踏破了门,其中有一个对象,人老实还有一个有钱的父亲,知道的人都说这门亲事好。可是郑叶青自有主张,她要寻找一个情投意合的人。小姑娘叶青的自由恋爱成了当地大家争相传达的一件新闻。
郑叶青还成为这里第一个走出去到外地打工的女孩子。那一年珠海的一个制衣厂来这里招一个会刺绣的女工,郑叶青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又惊动了镇上所有的人,一个19岁的女孩子独自离家那么远去做工,关系重大呵,父母亲也舍不得,但是自由恋爱的男朋友支持她。郑叶青满怀着激情与梦想,奔向珠海,奔向创业之路。
创 业
头发干洗是怎么回事?要试一试;在飞机上什么感觉?要坐一坐——她要了解要学习,她要进步要提高。她在商店当店员可以用日、韩、闽南话做生意,她的绣品能够进入装饰、服装、配件等领域,进入欧洲、中东及日韩等市场郑叶青来到了珠海,见到街头的发廊有“干洗”的业务,她很好奇,便不理会大家“打工妹还这样花钱讲究”的议论走进去,她知道了干洗头发是怎么一回事,也了解了这里的打工妹是怎样的生活和工作。她的心充满了对新鲜事物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在工作的车间里,她用最短的时间学会了刺绣以外的缝纫技术,还将钉钮扣的办法应用到缝制垫肩的工艺上,工效提高两倍半,那两天她干得欢呀,弄得全身长满痱子,以至于她不能参加单位组织的旅游,以至于她应得的计件工资高得无法发放。
郑叶青不会要那么多的奖金,她学得了本领,赚得了人缘,还做了主管技术的负责人。一年半以后,她的男朋友在黄山开了一个商店,郑叶青告别了珠海坐着飞机奔赴黄山与自由恋爱情投意合的男朋友共同开创新的事业。
商店开在黄山腰,主营苏州的刺绣、宜兴的紫砂壶及字画、玉器等文化工艺品,邻居们看着风尘仆仆的郑叶青竟毫不客气地说:她会做生意吗?我们看她不行。
郑叶青怎么会服气呢!
那时来的最多的是港澳台胞、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日韩游客,她即学习他们的语言,做生意时能和他们方便地打交道;她能分辨出这些游客的国别,了解他们各自的购物习惯;她还熟知她所经营物品的来历和故事,讲起来头头是道。她又热情又周到,货物也是品质好价钱公道,如此,哪有不赚钱的道理?那真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羡煞各位邻居。
两年之后,旅游走入淡季,郑叶青考虑要顺应形势,另寻他路。此时她想起在火车上认识的一个人。那时她从老家进货回黄山,大包小包堆在身边,火车上人真多呵,忽然有一个老头儿从车窗爬进来碰翻了小桌上的茶杯,茶水渗湿了包裹。郑叶青急了:怎么这么不小心,弄坏了我的东西!老头也急了:人这么多,眼看都上不来了,什么东西这么宝贝?当那位老人见到包裹里的绣品时,一阵惊讶,他是做这方面贸易的成熟的商人。郑叶青当场讨教,二人谈了一路,建立了友谊,建立了信任。
此时(1993年)郑叶青找到他合作,开始接揽韩国民族服装订单。3年后她成立了“苏州市虎丘区叶绣工艺厂”,并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佳绩。
郑叶青学历不高,基础较差,但她是学习的高手,她刻苦努力,博采众长,亲近书本,喜欢交流。她因此知识大增,经验丰富,她因此不断提高,永远进步。
金融市场危机使她损失百万元的货款,伊拉克战争让她生意下滑;她曾被不明真相的村民围攻,她还为培训农家女刺绣技术喊哑了嗓子——她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郑叶青最初的绣品贸易对象主要是韩国,那时是接揽韩国民族服装订单,从中赚取加工费,对方要求极苛刻,这边利益却是很微薄。但随着1997年前后的亚洲经济危机的到来,韩国商人竟拖欠150万元的加工货款(这批货款至今未付),不久,又以绣工不符合标准为由无理扣除50万元货款。损失惨重,压力巨大。
郑叶青没有被压垮,她认真总结经验,吸取客户单一的教训,在继续接揽韩国客户服装订单的同时,承接了中东地区的服装面料绣花,后又拓展到服饰、时装包等100多种各类生活用品。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严重影响了这个地区的经济,郑叶青的业务不断的下滑。她又果断调头,与上海知名服装集团合作,将刺绣引入婚纱、礼服设计制作中,并申请了专利。
2002年,郑叶青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江苏北部宿迁创办了绣品厂。当地的农村妇女以前从来没摸过刺绣,也没有突破田间锅台这个生活圈子的意识,她们贫穷落后,安于现状,害怕受骗,培育工作很难进行,郑叶青就购置了大批绷架、丝线、剪刀等刺绣用品,亲自手把手的教。她为了让更多的妇女都来学习,还要给每人发放150元工资。郑叶青一面授课,一面还要不断的解释宣传以消除大家的疑虑,鼓励姐妹们自强自立。她每天扯着吼咙不停地讲不停地说,使声带撕裂,落下了嘶哑的嗓音,也最终使越来越多的农家女来学习刺绣。
她在这里曾遭遇过几次围攻——因为不明真相的村民误解,因为投机者想骗取钱财,因为个别人不能按合同如期交活而想赖掉责任……一个外乡的女子,凭着她的真诚善良,她的磊落无私,她的清醒机智,还有这里的众多的姐妹们的保护,使她脱离困境并成为大家“最可信赖的苏州来的女老板”,她在这里的事业得到不断发展,这里的姐妹们也发了家致了富。
2005年初,郑叶青赴法国服装展览会,置身于世界最高水平的服装设计作品中,徜徉在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的旖旎风光里,只觉眼睛不够用,她在本子上不停笔地勾画精彩纷呈的参展服饰,大脑像复印机一样记录了这里的文化、气质、风情,她的行囊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服装书籍,她的心中已有开发欧洲市场的蓝图。她刚刚回到苏州,葡萄牙客商定货的电子邮件已经发来。
郑叶青从一个只能以来料加工进行刺绣来维持生计的传统绣娘,成为一个将苏绣技术发扬光大将苏绣艺术不断发展并使其更广泛走入市场的成功企业家。
她乐于助人,拥有爱心,是一个“管三村的好猫”
郑叶青从小在家乡,她的热心肠是出了名的,她帮助别人是有求必应,还非常快乐,她的自由恋爱的丈夫很爱她这一点,说她“好猫管三村”。现在郑叶青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取得了成功,还是爱心依旧。助人帮人已贯穿了她平常的生活;救灾捐款一定少不了她;都说同行是冤家,她却放下手中的生意帮助求助于她的兄弟厂家跑前忙后;她最大的善举就是在苏北贫困地区宿迁建立的刺绣基地,培育了当地妇女自强自立的本领。这同时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要让祖国的传统苏绣能够传承下去。
郑叶青一直有一个理想,要让苏绣更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的百姓,她现在同各方专家合作,与时尚流行结合,不断拓展新领域,生产新产品,创建新市场。
创业感言
*人要诚实善良,说话算数
从一懂事开始,我就循着这样的路子走。创业过程中这几乎成了克服困难的法宝。比如在苏北宿迁办培训班时,当地村民不信任我,文化低技能差,绣出的产品是次品,我还是按照承诺发给女工工资,按照合同包赔客户的损失,经济上损失很大,但是得到了大家的信任、支持和拥护,我一个外乡女子才能够在那里建立基地成就事业。生活中有了这样的品质也会交很多朋友,使你获得尊重和友谊,是非常美好的事。
*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
我学历不高,但我知道学习的重要,我每时每刻都在用心学习,到处都是课堂,人人可做老师,要想创业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社会不断进步,学习永无止境,学习是永远的任务。
*善于沟通
做事情要有同道人、合作者,要得到帮助和支持。前提是获得认同和理解,这就需要沟通,这是我在创业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体会。
郑叶青
苏州叶绣工艺品厂厂长
曾获得“江苏省农村妇女劳务输出先进个人”、苏州市“双学双比女能手标兵”“巾帼创新业标兵”“苏州高新区十大青年创业先锋”等称号




